作者:李晴雨

编辑:贺婧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C位出道的共享出行,依然是一级市场宠儿。然在二级市场,似乎命途多舛。

共享出行第一股滴滴,没有迎来上市即巅峰。伴随下架整改,股价持续破发。另一厢,冲关者也不算乐观: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递交招股书,最终失效;随后重新递交,再度失效;

2021年4月24日,哈啰出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表;2021年7月28日,哈啰出行撤回申请,表示将根据监管要求和资本环境,适时推进。

冷热之间,共享出行依然江湖未定、争夺激烈,上市意义不言而喻。嘀嗒出行、哈啰出行,如何破局呢?

01

二番受阻 顺风车王者之忧

企查查显示,嘀嗒出行最新一次融资事件发生于2017年3月,具体交易金额并未公开,此前3轮累计融资交易额1.3亿美元。

这意味着,嘀嗒出行已有4年没有新融资入账。

对于二冲IPO失效,独立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嘀嗒的主要业务顺风车目前在国内多处灰色状态,监管走势不明晰或是港交所担心的原因之一。

不管承认与否,安全问题依然横亘行业的一盘巨石。

11月25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禁止私家车以“拼车”“顺风车”名义在重庆从事客运经营,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是否有示范、跟进效应,有待时间作答。但已折射出顺风车业务的尴尬处境。

相较之下,网约车业务已在法律和监管上被正名,且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双证”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因为嘀嗒出行财报盈利能力较弱,而顺风车行业本身体量较小,在定价方面或存不同看法。另外,嘀嗒或需以多元化打开估值想象力,需在经营逻辑上继续推进多元化。

最新招股书显示,嘀嗒业务主要由顺风车服务、智慧出租车业务、广告和其他服务构成。看似丰富,实则单一依赖度高。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总体营收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7.91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9%;2019年和2020年,分别亏损7.56亿元、21.9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16亿元和3.43亿元。

亏损数据主要来源为2020年和2019年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10.36亿元和24.58亿元。并非公司业务运营亏损,而是公司估值增加所致。

换言之,嘀嗒价值成长性值得肯定。

但业务占比看,顺风车为贡献绝对主力,2019年、2020年的总营收占比分别达91.9%、89.2%;出租车业务则为1.1%、4.9%;提供广告及其他服务所得收益为7%、5.9%。

由于顺风车的“轻模式”,无需过高运营费用,毛利率也最高,且呈上升趋势,2018年至2020年分别达到51.8%、83.1%、87.3%。

出租车则贡献营收最弱,且业务处于培育期,盈利能力更无法与顺风车相比。

结合上文不确定的营商环境,意味着嘀嗒出行的业务结构存在隐患,盈利模式单一依赖较强,抗风险力、成长性值得考量。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竞争层面而言,顺风车业务运作成本不高,嘀嗒出行的核心护城河并不深;而出租车业务,传统势力依然很强,如没规模及价格优势,较难形成竞争壁垒,业务增长较慢且进入门槛低,长久变现力待验证。

“从技术层面来说,顺风车业务只需车主与用户的匹配,对其他出行平台来说模仿并不难。智慧出租车业务,其他很多平台也在做。”郝瑞补充道。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显示,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为国内顺风车市场第一,已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占率达66.5%。

只是,这个第一的长期价值感还需思量。短期看,有大哥滴滴缺位因素;长期看,一旦监管利剑出鞘,业务影响有多大?业绩稳健性几何?

并非刻意夸言,放眼出行市场,浪花依然汹涌,王者无躺赢可能。

比如重新归来的滴滴出行,在顺风车领域开启收复失地;本地生活霸主美团也强势加码;更不用说近年快速崛起的车企新势力如曹操出行、T3出行等。

在招股书中,嘀嗒出行也坦言:“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并可能因竞争对手而失去市场份额,这可能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争夺战,势必带来“补贴战”。稍微了解行业的人士都知道,出行生意是非常烧钱的。轻模式的嘀嗒也难避免。

高昂的入场费用外,为稳固市场,嘀嗒出行2020上半年大幅提高用户补贴金额,2020年补贴费用较2019年同期暴涨14倍,占该期销售费的46.1%(2019年为20.5%)。

2020年,嘀嗒出行顺风车用户补贴达1.35亿元,约占顺风车业务2020年营收的1/6,2018年时这一数据仅563万。

红海竞争,智慧出租车或是新“救场”故事。

不过,目前看其体量仍显弱小。以2020年为例。嘀嗒出行出租车在34个城市有收费许可,业务毛利润约1245万元,营收不到4000万。

甚至有舆论质疑,其更像“引流工具”而非“新业务引擎”。

孰是孰非,仁者见仁,不做评价。

但可肯定的是,智慧出租车领域也是兵家必争地。嘀嗒出行要想摆脱顺风车依赖,增强抗风险力、成长确定性,实现多轮驱动,动作还需更精准高效。

02

跳车门?安全经好念不

当然,快速进击中,风控品控、合规红线也是重中之重。

近日,上海一位女乘客在社交媒体发长文控诉,因嘀嗒平台司机疑似存在包括跨平台拉客及辱骂乘客等行为,导致其跳车。

货拉拉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再出跳车门,无疑挑动公众神经。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嘀嗒出行促成的顺风车搭乘过程中的汽车事故数量分别为27宗、216宗和419宗,每百万次促成的顺风车搭乘则分别发生约0.6宗、1.7宗和6.1宗汽车事故。

对于事故量猛增,嘀嗒出行解释说:

“我们认为与我们业务规模快速扩大相比,汽车事故增加并不重大,规模扩大可由我们促成的顺风车搭乘次数茲以证明。因此,我们认为,于往绩记录期间汽车事故增加未必反映出我们安全措施明显不足及无效。”

是否过于乐观?

不仅是安全隐患,还有需要付出的潜在成本。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嘀嗒轻资产模式,易于规模扩张,但也带来风控品控的管理难度。尤其是业务高速发展时,庞大的司机人员、不同区域运营环境,都令嘀嗒出行的平台监管压力更大,进而需要支付较高的安全成本。

招股书显示,自2020年以来,嘀嗒出行遭到52项行政处罚,处罚原因都是由于“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截至2020年末,累计被罚款207万元。

同时,还有官司烦恼,卷入20宗被列为被告的未决诉讼,其中19宗与顺风车汽车事故及争议所导致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有关。

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对嘀嗒出行、哈啰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两点: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以及平台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2021年5月14日,嘀嗒出行又被八部门联合约谈,理由是近期社会各界集中反映网约车平台公司抽成比例高、分配机制不公开透明、随意调整计价规则,以及互联网货运平台垄断货运信息、恶意压低运价、随意上涨会员费等问题,涉嫌侵害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嘀嗒招股书也坦言,今后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对顺风车平台的监管审查水平,同时新法律及法规的出台可能对嘀嗒出行的业务有影响。

“嘀嗒出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适应变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合规成本,甚至需要调整或者暂停顺风车业务。”

一句调整或暂停,凸显主营业务的焦虑隐患。

而嘀嗒出行此前曾表示“承诺永远不做快车和专车”。此举对于出行平台而言,是否过于自信决绝、有自断一臂感呢?。

当然,嘀嗒也在多元努力。今年8月,嘀嗒出行甚至开始“试水”金融业务。

客观而言,坐拥海量用户流量,人群画像精准,衍生金融业务有逻辑基础。只是,该领域的监管一点不次于出行,业务专业性、风控力要求更高。无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是否又存衍生风险呢?

03

3年亏超48亿 两轮有多重 合规风险

同样闹心的,还有哈啰出行。7月撤回美股IPO后,一直未有新消息,等待显得隐忍又遥遥。

公开资料显示,哈啰出行于 2016 年在上海成立,业务开始于共享单车,逐渐进化为包括两轮出行、四轮出行、酒旅以及到店服务等多元化的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与嘀嗒倚重顺风车业务不同,哈啰出行是以共享单车为流量原点,继而逐渐发挥“出行”相关的想象力。

据北京交通委相关公告,2021年哈啰在北京中心城区80万的配额总量中占比约26%,哈啰获得的21万辆配额,约为美团的一半,但比青桔多出3万。

不过,盘子更大、更有平台野心的哈啰,亏损也很扎眼。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哈啰出行营收为21.137亿元、48.233亿元和60.444亿元;同期净亏分别为22.075亿元、15.047亿元和11.336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48亿元。

增收不增利、越“卖”越亏,何以至此?

直观看,是居高不下且快速增长的成本所致。据招股书,哈啰出行三项费用率逐年走高:2018-2020年销售和市场费用率分别为4.3%、5.6%和6%;一般和管理费用率为10.9%、9.7%和12.7%;研发费用率为5.4%、10.4%和11.3%。

三费高企背后,是业务面的持续扩容:2018年上线哈啰助力车业务,2019年上线顺风车,2020年上线电动车业务。

以2020年收入占比为例,130亿元的总交易额中,顺风车和共享两轮业务分别贡献70亿元和58亿元,分别占比54%和45%。其中,2020年全年哈啰顺风车总交易额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9%。

但营收而言,还是共享单车占据绝对主力。

2018-2020年,哈啰共享两轮业务营收分别为21亿元、45亿元和55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100%、94%、92%。

共享单车的运营之苦之重无需赘言,看看退款难频上热搜的ofo,卖身美团失去姓名的摩拜,哈啰出行共享单车的坚挺,难能可贵。然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成本消耗。

以2020年为例,共享单车成本达51.35亿元,占总成本比例93%。

成本构成看,折旧费是大负担。近3年折旧费用分别为17.26亿元、20.93亿元和24.73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共享单车。

据招股书,2018-2020年哈啰出行用来购置新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的费用分别为42.52亿元、23.33亿元和40.26亿元,合计超百亿。

对比经营性现金流,更显奢侈度,2018-2020年哈啰出行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分别为2.94亿元、11.68亿元和21.98亿元,合计约36.6亿元。

好在四轮顺风车业务不乏看点。据艾瑞数据显示,2020年哈啰出行顺风车总交易额为69.7亿元,相比起2019年增长137.9%,市场占有率飙至38%。目前上线不过两年的哈啰顺风车,已是中国第二大顺风车平台。

一轻一重,改善盈利结构,哈啰的双轮驱动着实搭配不错。只是,参考上文的合规要求,后续持续性、稳健力还需观察。

上月初,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对2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警示约谈。指出曹操出行、哈啰出行等部分平台公司通过线下揽客等多种营销手段,恶性竞争,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

2020年12月7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嘀嗒、哈啰等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提醒式约谈。指出其“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用户头像显示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04

平台化瓶颈 协同性、专业性很重要

连续亏损下,平台化的流量变现路更急迫些。

在行业分析师于盛梅看来,两轮业务烧钱不断、难见止步,四轮顺风车竞争强势且监管严苛。于哈啰出行而言利用现有流量优势多元化,几乎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唯一解。

2020年3月,创始人杨磊曾言:“哈啰的定位肯定不是做一家共享单车公司,更不是做一家两轮出行公司,哈啰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就是能成为中国下一代平台型企业。”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的业务营收主要来源于本地服务。本地服务分为本地出行服务和新兴本地服务。

然虽背靠阿里的资金和流量,其新兴本地服务破圈路仍漫漫,不乏瓶颈突破。

2020年,社区团购风口正劲时,哈啰推出社区团购业务“哈啰惠生活”。只是入场后并没泛起多少浪花,甚至被曝已放弃。

2021年新能源“造车”势力火热,哈啰也瞄准两轮电动车、宣布造车。2021年4月发布适用于两轮电动车产品的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号称要做电动车界安卓,并推出首批搭载该系统的电动车产品。

本地生活方面,也有持续试水。如在成都等地推出自有品牌住宿业务“哈啰小旅馆”和“哈啰酒店”。

行业分析师林永表示,哈啰多元尝试,积极进取精神可嘉,也迎合流量变现的平台逻辑。不过,多元布局忌讳相关度低、考验业务协同及运营专业性。如何打通“生态”链、尽量降低试错成本、培育成本是哈啰一道严肃考题。

“哈啰当下拥有出行流量入口,但不能盲目多元,整体步调应有一定的战略规划。在本身主业就亏损的情况下,没有太多试错腾挪空间,扎实跑通一个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或更为重要。”林永补充道。

所言不虚。本地生活是个大生意,但大生意也有大竞争。比如美团的虎视眈眈,新入局者想霸占一席不容易。

同时,多元化也有赖于资金支持。亏损加剧、IPO搁置下,哈啰牌面如何呢?

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底,哈啰出行账面现金仅余19.22亿元。要知道,2020年底美团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大约为611亿。

2018-2020年哈啰出行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为2.94亿元、11.68亿元和21.98亿元,合计约36.6亿元,而三年亏损近50亿元。

好在,哈啰终迎“甘霖”。

11月9日,哈啰出行完成新一轮融资签约,总金额2.8亿美金。投资机构包括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阿里首次入股。

只是,综合平台愿景,这2.8亿美金只能短暂“解渴”。

放眼赛道,仅是出行领域就远没优势。今年9月6日,曹操出行宣布完成38亿元B轮融资;10月26日,T3出行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77亿元人民币。“弹药”比哈啰更充足。

自然,这更突显排兵布阵的重要性。精细化、专业化、协同力、战略前瞻、实操效率,哈啰出行还需多少呢?

05

讲好闭环故事 马拉松比拼

顺风车领域,面临合规风险;多元化方面,也处苦苦探索阶段。梳理之下,无论嘀嗒出行还是哈啰出行,二者痛点是相通的。要想解题IPO困境,根本而言需要一个闭环性更强、确定性更强、更令人信服的商业故事。

谈及网约车的资本逻辑,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分析表示,总体逻辑不会大变,但是对于涉及数据基础设施的项目,由于资本市场兑现的趋向变化,其估值基础逻辑、倍数、总体业务拓展方式都将发生深远变化,企业必须未雨绸缪。

如何形成完备、成熟、高效的商业闭环,如何加宽加深护城河?

两者也在持续发力,不乏探索。

聚焦嘀嗒出行,亮点是智慧出租车业务的“三化”改革。通过“数字化、网约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以行业升级者角色切入市场。

创始人、CEO宋中杰曾表示,“出租车不应走向没落时代,而是应该让它走出困境,甚至走向辉煌,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来改变出租车的短板,发挥优势。”

再看哈啰出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下,业务协同力提升明显。

招股书显示,60.5%的哈啰助力车新用户、40.2%的哈啰顺风车新用户、39.9%的哈啰顺风车新接单司机、63.2%的哈啰电动车新用户都来自哈啰单车服务。

技术导向的精细化运营,亦让哈啰拥有开放AIoT平台技术能力,提供一次接入、场景互联、智能运营的解决方案。以两轮业务为例,不仅服务自己,还帮助城市管理部门实现两轮车辆的骑行、停放、安全驾驶等行为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

11月25日,哈啰出行宣布面向经销商推出新一代电动车“智慧门店计划”,生态协同再进一程。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表示,2022年将对两轮电动车业务各环节加大投入。

可见,在商业模式的完整链路上,二者都有良性探索。但能否真正做实、做稳、做透,仍是一场破局马拉松。

好在,好饭不怕晚,改变就是希望。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