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记录过两个真实的故事——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沈阳。那里曾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基地,有着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下,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下岗重灾区。

这些工人没有料到,“铁饭碗”竟然也有破碎的一天。

但历史是一个怪圈,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铁饭碗”的追逐。

1

热潮再次袭来

现在的编制考试到底有多卷?

这个问题,我在一份表格中找到了答案。9月10日,浙江省台州市进行事业单位招聘,报考人数最多最热门的岗位,不是政府、也不是法院,而是:

台州市殡仪馆的殡仪服务管理岗位。

更令我张大嘴巴的是,这个岗位只招一个人,但报名人数却达到了:

973个。

一个三四线小城,一个常人眼中“阴气森森”的单位,却出现了“千人抢一个饭碗”的现象,他们不害怕吗?

让这900多人把恐惧抛之脑后的,是编制。除此之外,这个岗位不限专业,不限经验,本科即可。

正因此,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这个工作效益好、竞争小、下班早,还不用跟活人打交道,简直是“躺平”的天堂。用网友的话来说:

这才是真·铁饭碗,能决定几号炉以及火化的顺序。

上千人抢着去殡仪馆上班,只是一个缩影。

根据中公教育统计数据,2022年国考计划招录3.1万人,但报名总人数却达到212.3万,首次突破200万人。这个数字,比去年足足增加了50多万,增幅高达34%。公务员的报考人数确实一直在增加,但像今年这样,一下子增加50多万的,极为罕见。

68:1的平均考录比,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最热门的岗位在西藏,阿里噶尔县邮政管理局的一个公务员岗位,仅招录一人,考录比高达:

20813:1

我曾经计算过,高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是“万里挑七”;而西藏阿里这个岗位,是“两万里挑一”,比考上清华北大难多了。

你很难想象,这个两万人争抢的岗位,工作地点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环境恶劣。

这样一个岗位,为什么这么多人挤破头?答案很简单,这是本年度国考16745个职位中唯一的“三不限”岗位:不限工作经历,不限政治面貌,不限基层服务年限,学历也仅为本科及以上。

西藏阿里的“火热”告诉我们一个现实,考公热潮,已经蔓延全国。

在浙江,这个一直以经商、创业氛围浓而著称的省份,2021年的公务员招考,有超过43万人报名,竞争比达到:

1:73。

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岗位,有73个人竞争。

要知道,哪怕是全国最热衷考公务员的山东,竞争比也只有1:48,北京甚至只有1:13的比例。

广东也一样,过去五年,总计超过80万人报考公务员,全国排名第二。

最爱做生意的浙江和广东,都热衷于考公务员了。短短几年时间,公务员就从“最后的备选”变成了“首选”。

2

“铁饭碗”受到追捧

宇宙的尽头是公考,公考的背后,则是编制。

公考之外,这届年轻人已经嗅到风声,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做出了判断。

今年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就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幕。

在天津,一所211师范院校以超过690分的录取线,威胁着一众顶级985的江湖地位。这个分数线,只比清华北大低十几分。

在浙江,一名考生以全省4000名以内的排名,选择了既非985也非211的师范院校。

在云南,师范类院校成为不少考生心目中的志愿首选……

遥想数年前,师范专业一度被认为是“穷人孩子的选择”,被无数学子嫌弃,有的院校甚至降分也招不满。但如今,这个冷门的专业竟然成了最抢手的“志愿宠儿”。

早在去年,这个趋势就已经显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布和公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是18.3%;到了2019年,这个比例来到了33.4%:

翻了近一倍。

其中,比例最高的两个省份高达55.3%和49.8%,这意味着,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近一半报考了师范专业。

“师范热”的背后,和“公考热”一样,反映的是这届年轻人越来越看重“稳定”,哪怕是北大的天之骄子也不例外。

《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这一年北大超过75%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2015年这个比例才约为50%。

猎聘大数据发布的2020求职报告也显示,“收入”和“稳定”排在毕业生考虑因素的前两位。

求稳,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人的就业首选。

这样的趋势下,各种看似“反常”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河南,漯河卷烟厂的招录公告上,出现了985/211的金融学毕业生,他们的应聘的岗位,全是一线生产操作岗,也就是卷烟丝。

更夸张的是一家山西省和昆明卷烟厂共同建立的烟草公司,22个生产操作岗名额甚至招了18名研究生,4名本科,研究生率高达81%。

而且,这些名校的学生,都是自愿来的。换句话说,别看是个卷烟丝的岗位,一般人抢都抢不到。

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

更早的时候,2015年底,4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了青岛市南区的事业编环卫工。他们每天清晨出门,傍晚收工,和普通环卫工人一样扫街、巡查路面。

改革开放40多年后,“铁饭碗”不仅没有消失,还越来越吃香了。

3

求稳背后

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编,光从一个个招录比数字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与悲壮。

“求稳”并不容易,为何无数年轻人依然愿意前赴后继?

以考公人群为例,在谷雨数据的调研中,“稳定”、“工资”、“生活”、“时间”和“安全感”等词语,成了他们选择的核心原因。从这些词汇中,我们大概能描述出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公务员画像:

工作稳定、福利和综合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有足够的社会资源。

▲图源谷雨数据

在一些同样“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国企里,这一点体现地更为明显。

例如,前阵子人大武大毕业生挤着进去“卷烟丝”的漯河卷烟厂,据说“新人税前年薪有15万元,有每日包吃两餐这样的福利。”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三四线城市。

换算下来,1.25万/月,哪怕是在一线城市,这个工资也着实不低。

无独有偶,今年1月,财政部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8.67万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统计,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天津年均工资最高,2019年均在10万元以上;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居前三的则是北京、上海、广东,2019年年均工资均在6.2万元以上。

哪怕是“钱途无量”的IT行业,2019年均工资也只是16万元左右。

而且,高薪之外,它们还为员工缴纳六险二金、年终奖,应届异地学生还能拿到为期两年的住房补贴。

这样“丰厚”的回报,在一些富裕地区的公务员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

再加上,如今的年轻人,在社交网站上痛骂资本家,天天嚷着要躺平。从这些角度来看,年轻人做出求稳的选择,并不出奇。

当然,往更深处看,经济大环境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在疫情的催化下,很多行业都提前进入了“裸泳时刻”,当初那些风口上的猪,如今一个个都掉回了地面。

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对一些行业进行严格管制,网络金融、娱乐行业、教育培训……降薪、裁员、破产屡见不鲜。

最经典的是教培行业,三巨头好未来、新东方、高途,股价已经不忍直视。8个月里,三家的总市值从最高时的超1300亿美金,跌到现在的70亿美金。

一个万亿市场,说塌就塌了。

到头来,年轻人发现,还是编制最靠谱。

4

尾声

上一次的考公热,还是在12年前。

2009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达到了105万,是2005年的四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一个职位,有4000多人进行竞争。

那时候,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私营企业倒闭潮汹涌而来。享有诸多隐形福利的体制内,成了大家追逐的对象。

再后来,国家大力反腐,严打公款吃喝等现象,体制内越来越不好待了;与此同时,“双创”大潮掀起,年轻人不再执迷考公,纷纷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很多公务员甚至也忍不住下海。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个循环:

民营经济不景气、发展受挫的时候,考公热就会直线升温;科技进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量职位出现的时候,考公热就会衰退。

可见,能真正破除内卷的,只有经济发展,只有创新!

这世上,其实没有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