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贸易展区多是看不见的展品,在这里,全球顶尖的服务贸易公司通过对话、研讨等方式,全方位展示行业洞见。

毕马威作为参展商已连续三年亮相进博会。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毕马威在展馆中首发“净零排放准备指数(NZRI)”指数。

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 摄)

需对发展中经济体给予支持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在过去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政府承诺实现“净零”——这意味着完全停止大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采取缓解措施来抵消剩余气体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此次毕马威首次发布的NZRI,确定了表现最好的25个国家和7个“值得关注的国家”。其中,挪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之一,在今年的NZRI中名列前茅,部分原因是该国各地对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交通方面的私人和公共投资水平较高。2016年,挪威议会投票决定将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日期从2050年提前到2030年。

排名前6位的欧洲国家是首期NZRI中的佼佼者。这些国家已经实现大幅减排并宣布净零排放目标日期,但是在探索创新方法以实现其目标时均遭遇重大挑战。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和管治(ESG)主管合伙人林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经济发展程度与实现净零排放的准备度之间存在明显关联,因此需要进一步动员对发展中经济体给予支持。

“来自所有被调查国家的洞察表明,全球金融部门正越来越多地将气候风险纳入其投资和贷款决策,而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可持续金融战略、政策和监管框架等创造有利环境的类似举措在促进获得此类融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国家的洞察也突出了政治上的一致性和公众支持对关键去碳化举措成功的重要性。”林伟表示。

不过目前,不少国家在设定“净零”目标以及签署立法方面明显落后,缺乏交付能力是实现全球净零目标的薄弱环节等问题。

图为位于1.2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展台。(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力 摄)

不搞运动式“减碳”

日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社会关注的热点。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于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努力,林伟称,为应对挑战,中国在这一方面已有良好布局。

“比如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925吉瓦,约为美国的三倍。又比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20年,中国已有540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数量已接近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使得本地汽车制造商可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以及可持续运营。”

“此外,中国将持续投资新能源车生态链构建,包括电动汽车生产产能、研发电池技术以及充电设施等。中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新车销售的20%。在此背景下,尽管中国实现‘30·60目标’充满挑战,我们的实践、经验以及担当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林伟表示。

“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一项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一场配套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也意味着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进化。

林伟称,达成“双碳”目标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仍在进程之中,这些客观因素增加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度。减碳应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减碳、绿色发展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方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稳步推进。纠正运动式‘减碳’的做法。”林伟表示。

进博会夜景 (环球人物记者 刘园园 摄)

中国“双碳”任务艰巨

林伟认为,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转型仍面临挑战。中国要实现“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将面临重大挑战。

首先,“30·60目标”代表了中国的承诺,但还没有成为法律。而中国的电力高度依赖煤炭,脱碳发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清洁及可再生能源还难以满足全国巨大的用能需求。

此外,中国的交付能力,如绿色技术专利、清洁技术公司和创新率都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从自身因素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经济发展还未能与能源消费脱钩,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占比较高。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发展和去碳化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对比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或更早就已实现碳达峰,距离它们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以上,而中国计划从“达峰”到“中和”只花30年左右,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

而为了应对挑战,林伟认为,政府需要更好地利用金融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净零排放。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历史机遇,节能环保企业与绿色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将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涉及电力低碳转型,也涵盖了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低碳转型。因此,政府要为企业引入强制性报告将有助于加速净零排放转型。此外,各级的政治协同和合作在净零排放方面也发挥着强大作用。

记者:袁源

编辑:程慧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