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跨行业科技创新公司,杜邦有历史,更有创新。

从用尼龙材料改变女性着装方式,用Nomex®和Kapton®等材料成就人类首次登月中宇航服,再到此次进博展示的基于Tedlar®薄膜的透明背板,以及助力新冠疫苗生产的Tyvek®材料,创新已经成为杜邦公司的立身之本。

本届进博会,这家致力于成为全球创新推动者之一的公司再以“创新”为关键词,向全球观众展示杜邦创新产品和技术如何帮助低碳绿色发展。

杜邦公司亚太区总裁张毅始终认为,创新是杜邦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泉。而随着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日趋成熟完整,跨国公司对于创新与研发本土化需求也愈发突出。

在接受《国际金融报》专访时,张毅表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命题,亦是杜邦公司布局的必选项。杜邦正在搭建本土创新平台应对全球挑战,以应对这一主要发展趋势。

可持续需求催生五大关键领域

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实现质的提高,而本土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WIPO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连续9年排名上升,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超过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

张毅称,中国的创新环境呈现三个趋势。首先,创新已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驱动力。第二,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开始涌现,替代“中国制造”,很多原创的行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本土创新在迅速崛起。此外,全球范围内,创新的速度都在迅猛提高。

趋势指引之下,创新的关键领域也愈发清晰。张毅表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重要命题。杜邦承诺在205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运营。此番杜邦参加进博会,选择技术装备展区中的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便可发现其商业布局的新态势。

张毅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汽车从轻量化向电气化方向发展、水资源的净化保护和再利用、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的研发、能够抵御多重威胁的个人防护材料开发、高频连接材料的研发,都是亟待创新解决的全球挑战。

而杜邦也因循这一创新关键领域,搭建出相应的五大本土创新平台。

中国本土具备足够创新能力

在张毅看来,跨国公司的创新本土化与其在华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相关。

“跨国企业最初进入中国,以售卖产品为主,到第二阶段,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将现有的产品进行应用端的开发和改进,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到目前,中国市场开始出现对本地创新的需求。”

中国本土已经足够的创新能力。目前,杜邦在初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同时进行投资研发,一些创新正在中国发生。杜邦XP(extra-permeability超强渗透性)中空纤维膜丝,就是由本地研发团队主导的产品。相较于竞争对手,这一产品拥有更高的运行通量,更强的抗污染性,更高的水回收率,废水产量可减少30%。

类似这种来自中国的本土开发也同样服务于全球市场。

然而,我国基础研究薄弱、积累不够的问题仍不可回避。对此,张毅指出,创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多一点持续投入,中国的创新道路会越走越快”。

张毅强调,创新中进行合作非常必要。“以前自己在实验室里面研发的传统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连通性和外面的连接性尤其重要,不管是在连接市场信息,还是资源相互利用方面。此外,创新不仅限于产品创新,商业合作模式的创新也同样必要”。

研发中心连接本土需求

为了激发本土创新活力,提升本土创新水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布局研发中心已经成为趋势。

截至2020年10月,上海已有外资研发中心477家,由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约占1/3。

在分析人士看来,中国近年来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中国设研发中心有人才优势;此外,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有助于外企更好深耕中国业务。

建设研发中心,杜邦已经走在前列。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于2005年正式启用。这是杜邦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为杜邦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2014年诞生的杜邦上海创新中心是整合杜邦全球产品和多元创想的独特平台,通过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主要客户、行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推动各项创新。2019年,上海创新中心完成升级扩容。

张毅希望,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能够更好地将杜邦的全球解决方案与中国市场需求有机连接,以应对当地市场的挑战。“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增强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的职能,更好地与本土结合,并讨论外延的可能性”。

记者:袁源

编辑:程慧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