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董明珠终于圆了“造车梦”。格力电器在司法拍卖中,以18亿购得银隆新能源30.4%的股份,加上董明珠个人的17.4%。银隆正式变成了格力旗下的一家控股子公司。

董明珠对银隆的“痴迷”,始于5年前的一次失败收购。

5年前,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用130亿全资收购同在珠海市的银隆客车。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该提案遭到了格力大股东的集体抵制,收购失败。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大发雷霆,指责股东们没有良心:“你们看看有几家上市公司给你们这样分红的?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又怎么样?”

她说的是实话,A股上市公司的确没有几家能做到格力这样,每年给股东发钱。宁愿不分红,也要收购银隆,董小姐是铁了心要进军新能源产业了。

第二年,心有不甘的董明珠个人拿出10个亿,联合王健林、刘强东一起入股银隆,30亿的投资换来了银隆22.3%的股权,由此推算2016年的银隆估值大约为130亿。

第三年,董明珠又两次追加个人投资,虽然不知道总共投了多少钱,但她曾表示“(投资银隆)押上了我的全部财产”,甚至还向朋友借了点钱。

按银隆当时估值推算,董明珠17.4%的股权大约值22亿——在格力打工30年,她还是赚了不少钱的。

倒霉的是,董明珠个人投资银隆新能源后,银隆公司的经营一落千丈。

先是曝出银隆客车资金链断裂,拖欠12亿供应商欠款,后有董事长中饱私囊,侵吞公司10亿利润被人实名举报,吓得董事长远走美国,至今未归。

董事长的股份被拿出来司法拍卖,这才有了本文开头格力电器买下了30.4%股权的一幕。

30.4%的股权仅售18亿,由此推算银隆估值应在60亿左右,比董明珠投资时的130亿缩水了54%——董小姐的22亿还剩下10.1亿了。

董明珠:银隆是埋在沙子里的黄金

2008年,银隆新能源成立时,还仅仅是家造电池的公司,主打“钛酸锂”电池。这种电池后来也被安装到了银隆客车上,穿梭于各大城市的公交线路上。

钛酸锂电池号称能循环充电2万次、连续使用30年、充电仅需十几分钟。问题是,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太低,续航仅100多公里,造价还贵是比亚迪的1.5倍。

一位天津银隆公交司机反映:“我跑的线路来回一趟70公里,不能堵车,堵车(的话)电可能不够用。”另一位南京的公交系统员工说:“我们用的银隆公交车一天到晚充电,充电站停得最多的车就是银隆。”

续航是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业内把钛酸锂电池看作淘汰技术,热捧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者续航里程都能达到600公里以上,完爆钛酸锂。

特斯拉高端车型用的是三元锂,比亚迪用的是磷酸铁锂,就是没人用钛酸锂。

中国电源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方建华表示:“钛酸锂电池的发明早于三元锂和磷酸铁锂,要是好用,早就普及了。”

而董明珠一眼相中了银隆,理由很简单:电动公交车不需要600公里的续航,100公里足以应付城市公交的使用场景。

她说:“银隆是埋在沙子里的黄金,我要把它挖出来。”便有了后来董明珠为了收购银隆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董明珠献出个人全部身家后,2018年银隆开始了大规模扩张,投资800亿兴建了天津、石家庄、洛阳等9个产业基地,并谋求IPO上市。

产业基地造起来了,产能上去了,银隆客车的销量却呈现断崖式下跌。2019年,银隆仅交付2708辆电动客车,同比下滑62%。

新建了9个基地,销量下降了62%,明眼人都看出来银隆出了大问题。

供应商开始集体讨债,要求支付12亿的欠款,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不久又曝出银隆骗取国家新能源补贴的丑闻,涉案金额高达1.12亿。各种利空消息下,银隆宣布停止IPO。

2020年,银隆客车交付数量又下跌至596辆,同比下滑56%。9个产业基地,只造了596辆车,单个基地平均年产量不足100辆。

造车是重资产行业,零件采购、生产线、物流、售后、销售网络……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以引发整条产业链的崩溃。

银隆拿到投资后,疯狂扩张,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产品究竟有没有竞争力?多出来的产能究竟卖给谁?

就看到竞争对手比亚迪在各地建产业基地,自己也要跟进,结果比亚迪多出来的产能卖到了海外,在欧洲、日本都有客户。银隆淘汰的技术毫无竞争力,估值从130亿掉到60亿也就不足为奇了。

格力的多元化困局

空调是格力的现金牛。

2019年,高瓴资本豪掷416亿成为格力第一大股东后,格力的市值已经缩水了三分之一。高瓴是46元/股买的,现在股价是41元。资本市场对格力这些年的多元化努力并不认可。

尤其在家电上,格力被美的打得“遍体鳞伤”。2012年,格力营收993亿,美的1030亿;2021年上半年,格力营收911亿,美的营收1738亿。

简单的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两家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格力一款空调包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美的多元化经营,空调、冰箱、微波炉、电饭煲……遍地开花。一直讲着“核心技术”故事的格力,在低营收面前,一切包装都显得苍白无力。

董明珠带着格力尝试过造手机、造芯片、造车,但凡市场上掀起一个新的制造业热点,格力都想上去插一脚。或许有炒作的嫌疑,但根本原因还是希望打破空调单线经营的困局。

董明珠对银隆5年痴心不改,追的是造车的风口。雷军说:“猪站在风口上也能起飞。”更何况实力雄厚的格力呢?

一家企业要在最好的时候启动变革,等主业出了危机再想转型,一切都晚了。格力依旧是一家好公司,但未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还要看如何转型。

令人感到巧合的是,8月31日格力正式控股银隆后,仅一天时间,小米雷军便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董明珠与雷军又相遇了,英雄所见略同,是不是要立个新的赌约?

小米宣布造车后,股价连续拉了好几个涨停板,格力收购银隆后,股价毫无反映,仅上扬了0.24%,可见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董明珠的造车之举。

为了笼络股东的心,2020年,格力给股东们送出了“大礼包”,分红高达237亿元,比前三年加起来的钱还多。高瓴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分得了36亿元,董明珠个人分了1.8亿。

同时,格力在证券市场掀起回购浪潮,截至今年5月,共买回了4.6亿股,耗资241亿。也就是说格力在短短一年时间花掉了478亿元。致使公司现金储备变成了-61亿。

记得雷军在小米发布会宣布造车时强调,促使他下定决心造车的原因之一,是小米账上有1000多亿的现金,这么多现金躺在银行里就是负担,不找点项目投投太浪费了。

思来想去,还是造车资金需求最大,钱投进去大有可为。

格力的现金储备是负数,花了18亿买了银隆后,拿什么来造车呢?还需挂个问号。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