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科

编辑:张枫

风品:秦勇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风雨之后见彩虹。

2021年的A股半年报,可谓涨姿满满、尽透产业经济活力底色。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公司总营收30.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21%,净利润2.76万亿元,同比增长43.29%,营净增速双创新高。

聚焦保险业,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1437.14亿元,同比增长7.03%,平均日净赚7.87亿元。

压舱石、稳增器之色,或从个中细品中看出端倪。

01

净利大增21%

农险增量保费行业第二

8月29日晚间,A股上市险企最后一份半年报出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太保”)营收2525.12亿元,同比增长7.2%;集团归母营运利润182.79亿元,同比增长4.9%;净利173.04亿元,同比增长21.5%。

内含价值4744.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管理资产25654.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第三方管理资产规模8133.67亿元,增长3.2%;客户量接近1.6亿,首次实现半年内新增客户超千万。

业务层面亦多点开花:寿险保险业务收入1414.49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个人客户代理人渠道新保增速18.5%;寿险营运利润142.93亿元,同比增长6.7%。传统型保险业务收入676.30亿元,同比增长22.1%;分红型保险业务收入606.23亿元,同比下降13.7%,主因费率市场化牵引及产品销售策略影响。

财产险保险业务收入827.61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3%,占比46.1%。综合成本率99.3%,同比上升1.0%,其中综合赔付率70.1%,同比上升10.4%,综合费用率29.2%,同比下降9.4%。

传统业务稳中有优,农业险、责任险等新兴业务亦持续快增。

以农险为例,保费规模67.25亿元(不含太平洋安信),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增量保费居行业第二,市场地位稳居行业第三。

传统新兴业务共振,成就了中国太保上述业绩的稳健底色。

按原保费收入计,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分别为中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和第三大财产保险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太保、太保寿险和太保产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9%、234%和273%。

中国太保表示,上半年发挥集团统一的投研平台作用,在震荡市场中实现了稳定的投资收益,完成设立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取得基金管理人资格,投资端布局再添一子。

02

直面寿险改革

产业生态圈与第二增长极

这个成绩单,来之不易。

众所周知,寿险业正处在转型调整期,依靠人力规模驱动的传统模式遭遇瓶颈,叠加疫情影响,行业挑战肉眼可见。

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102.31亿元,同比下降8.9%;受业务结构变化影响,新业务价值率25.4%,同比下降11.6%。

代理人渠道依旧为太保寿险最主要收入方式。

上半年太保寿险个人客户业务收入1314.76亿元,同比增长0.6%。代理人渠道在总保险业务收入中占比90%,同比降低1.2%。

代理人队伍月均总人力64.1万人,同比下降16.3%。但代理人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5918元,同比增长41.5%。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986元,同比增长15.1%。

营销人员规模下降,也非太保一家之痛。

《证券日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人员约24.9万人,同比大幅下降51.4%;中国人寿总销售人员约122.3万人,同比下降32.06%,其中,个险销售人员115万人,同比下降31.95%;新华保险个险代理人规模44.1万人,同比下降16.2%;平安寿险约87.78万人,同比下降14.3%。

中国太保表示,坚持有质量的人力发展策略,通过强化新基本法运用、配套产品策略、加强培训赋能等举措,推动高产能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收入,努力实现增优留优。

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指出,今年寿险行业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但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寿险年化新保增长较快,这说明虽然有困难,但并不代表没有机会。

因为寿险需求并没减少。“发达保险市场人均保单件数达到9件,而我国人均保单还不到3件,这意味着国内寿险市场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如何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针对市场消费者主体的变化提供更适合的保险产品组合,是保险公司需要做的。”

危机互现,最考验大智慧。如何精准抓住机遇呢?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表示,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持续的环境下,中国太保首先要“稳”,但稳不是一成不变,要做到稳中向上,稳中向好,稳中有变。

年初,中国太保推出“长航行动”,提出“打造服务体验最佳的寿险公司,做寿险行业长期主义者”的发展新愿景。

从上半年看,“大健康、大数据、大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抓手皆有可圈点处。

大健康方面,上半年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运营,并发布首款产品“太医管家”,自建医生管理平台;集团旗下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完成股权优化,围绕“新渠道、新产品、新科技”迈出转型新步伐。产业布局上,共同发起设立大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聚焦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等多细分领域,已有多个拟投项目推进中。

大数据和大区域方面,中国太保已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建立集团及子公司多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上海、成都、武汉三个研发中心各有分工协作,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设立专门的创新研发中心。同时成立数智研究院,加大行业顶尖人才培养,并组建大数据、AI、安全等六领域的专业团队,承担核心技术攻坚任务。

“太保服务”也在持续深化。针对全国5800家分支机构,中国太保创新建立了从集团到中心支公司的四级“服务官”制度,700多名高管以“服务官”身份走近客户、服务客户,将服务细胞渗透到转型经营中。

硬件建设也快马加鞭。2018年,中国太保制定养老产业发展规划,计划3~5年内首期投资100亿,在全国重点城市打造“太保家园”系列高品质养老社区。

目前,8个养老社区项目已全部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建立了颐养、康养、乐养“三位一体、全龄覆盖”的产品体系,“南北呼应、东西并进、全国连锁、全龄覆盖”战略布局初步完成。今年底开始,成都国际颐养社区、大理国际乐养社区也将首先投入运营。总投资储备床位数1.1万张,跃居国内上市保险公司第一。

未来,中国太保“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健康管理”的服务产品将更为多元化,以太保家园颐养、康养、乐养三大产品线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的创新养老体系加深竞争“护城河”。

可见,中国太保正在快速打造产业链闭环、协同生态圈。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太保样本”,或将成为其业务破局、战略升级、夯实长期价值的利器。

正如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所言,中国太保从1991年成立至今,前三十年发力传统负债端,成为国内头部险企;新三十年里,将积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深入探索医疗健康产业与保险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

03

长期主义的新30年

的确,历经商海沉浮、而立之年的中国太保更懂“坚守价值、坚信长期”的意义。长期主义者的背后,是在摸索中坚持做“实”的事,做“难”的事,做“对”的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太保三十周年。

“起于浦江潮,扬帆太平洋。太保‘巨轮’走过的30年,是在市场竞争中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30年,也是在改革大潮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30年。”孔庆伟如是说。

那么,下一个30年又将如何前行?能够再立潮头、从胜利走向胜利呢?

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例,中国太保搭建了ESG顶层设计,并将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经营环节,引导绿色出行:上半年已为42.46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风险保障。

在环境治理、绿色船舶、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中国太保也量身打造专属的保险服务。甚至通过债权、股权、产业基金等形式,聚焦新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绿色战略投资。

从绿色理念到绿色保险,再到绿色运营,可以说,中国太保已走出一条具有特色低碳发展之路。

再看乡村振兴,中国太保创新开发了“一县一品”地方特色产品216款,创新全国首单“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创新“保险+期货”,成功获批20个上期所项目、33个大商所项目、4个郑商所项目;服务蓝色海洋经济,在海南落地行业内首单基于智能化养殖工船的海水鱼养殖保险项目;服务“双碳”,创新研发海南省林木碳汇保险产品、辽宁省定制化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保险及17款气象指数保险产品。

农险方面,除了增量保费位居行业第二,太安农险研究院也创新打造了“一院四中心一基地”平台,多元扩容“三农”领域专家提升研究实力。

简单梳理可见,中国太保的业务触角紧跟国家战略、心系民利民生。发展观即有大局也接地气。想来,这就是其能业绩稳增、穿越周期、勇立潮头的根基所在。

星辰大海、脚踏实地。长期主义者中国太保,新30年岂缺看点?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