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里,地产界出了很多黑马。

有销售额三年翻1倍的,有三年翻3倍的,甚至还有三年翻5倍的。

而缔造黑马的,不外乎两大武器:高周转和高杠杆。

地王、规模、排名……哪一个不是从钱堆里长出来的?

但身处狂热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

高高的杠杆下面,可能是万丈深渊。

1

卖子求生

这家从巴蜀之地走出的千亿房企,头上正笼罩着前所未有的阴云。

6月的第一天,蓝光发展公布了一则公告——

蓝光集团与杨铿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受让杨铿持有的蓝光发展169499198股,占蓝光发展股份总数的 5.58%。

这次股权结构调整后,蓝光集团持有蓝光发展股份总数的58.31%,杨铿持有蓝光发展股份清零。

什么意思?一家千亿房企的掌舵者,将自己的股权从左口袋换到了右口袋?

有钱人真是任性啊——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杨铿之所以把自己持有的股权转到蓝光集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范股票质押风险。

换句话说,杨铿极有可能提供了较多融资担保,如果个人出现信用风险,持有5.58%蓝光发展股份也会受影响。而转到蓝光集团,可以对风险起到化解作用。

对杨铿来说,这种折腾更多是一种无奈。

就在这则公告发布的4天前,市场上已经传出消息:

万科将以60亿元收购蓝光的华南、华东资产包项目,此外,还将以20亿元收购蓝光发展20%股权。

尽管万科回应暂时没有入股蓝光发展的计划,但5月27日,蓝光和骏已经将所持有的无锡和骏约53.17%股权转让给万科子公司常州旭程。

这不是蓝光第一次“卖子”。

今年2月,蓝光就将下属的蓝光嘉宝服务64.6203%的股份转让给了碧桂园服务。有意思的是,蓝光嘉宝有碧桂园服务大概三分之一的在管面积,却只拿到了碧桂园服务二十五分之一的市值。

更早的是去年7月,蓝光卖掉壳公司迪康药业的控制权,收到了9亿元。

与此同时,蓝光还表示正考虑在上市公司层面引入一个或多个财务战略投资者。

卖完医药卖物业,如今连最核心的房地产也要卖了,杨老板带领下的蓝光,到底发生了什么?

2

紧绷的资金链

很多迹象都在表明,蓝光已经非常缺钱。

今年一季度,蓝光的回款开始加速,197亿的权益销售,同比2020年增加了100多个亿。

更重要的是,在拿地这个命脉上,蓝光表示预计2021年土地投资总额不超过350亿元,这个数字,比2019年少了一半。

更直接的信号是,蓝光发展最近正经历了一波残酷的“股债双杀”。

5月27日上午,上交所发布公告称,“20蓝光02”交易出现异常波动。决定自10时12分开始暂停“20蓝光02”交易,停牌前大跌超24%,报53元。

这样的异常已经蔓延了两个月。4月以来,蓝光的境内债和离岸债,都出现了抛售和剧烈震荡的情况。

时至今日,“16蓝光01”、“19蓝光02”等多只债券大幅下跌,其中2022年6月到期美元债跌至历史低位。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自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行,截至6月3日,公司收盘价报3.46元,市值仅剩105亿元,较去年一月份高点几近腰斩。

这波双杀早有迹象,据风财讯报道,蓝光发展目前已出现三家信托公司产品兑付逾期,正与兴业信托就一笔延期支付集合信托产品进行谈判。早在5月初,蓝光发展更是先后被标普、穆迪下调评级。

这背后,蓝光的融资困境已经显露无疑。2020年,蓝光发展的筹资现金净额还有155.3亿元,但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筹资现金净额已经为-55.9亿元。

更关键的是,融资受限的同时,巨大的债务却在向蓝光逼近。

年报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末,蓝光发展负债总计达2118.68亿元,总资产2582.64亿元。其中,流动负债高达1667.87亿。

更大的压力来源于有息负债的增长。2020年,蓝光的有息负债总额为722.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7%平均融资成本高达8.2%。这个增速,远高于9.6%的营收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的现金流状况也正在日益恶化。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61.27亿元,为4年来首次。

在房地产行业,如果能持续借到钱,这倒也不致命。但从房企融资新规“三道红线”看,蓝光发展净负债率88.5%,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3.03%,现金短债比为1.06,踩中一道红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

整个2020年,蓝光的有息负债只增加了47亿,与一年内到期的279亿元债务相比,简直是毛毛雨。

在这样的情况下,蓝光的“卖子求生”也就不难理解了。更进一步来说,如果战投引进不利,等待蓝光的,将是更大的债务危机。

3

狂奔后遗症

蓝光走到如今的境地,很久以前就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蓝光从汽配厂变道房地产,长年蛰伏西南。在2015年,蓝光发展销售额才183.7亿元,但到了2019年,蓝光的销售金额就飙升到了1079.8亿元,一下子成了千亿房企。

短短4年,蓝光何以飞速飙长?答案是加杠杆。

在蓝光飞速增长的这4年间,公司的有息负债从2015年末的171.6亿元,增长2019年末的609亿元,翻了接近4倍!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狂奔,但在财报中,蓝光的净负债率却从2015年末的102.6%,下降至2019年末的79.2%。

这是蓝光的一个秘密,答案就藏在永续债和少数股东权益里。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蓝光发展永续债从0增长至39.7亿元;少数股东权益从24.6亿元,增长至199.1亿元。

永续债,又叫无期债券,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它是一种负债,但在会计处理上,被列为净资产(权益工具)。

因此,永续债在持续为发行人输血的同时又可以降低净负债率,增加了股东权益的同时又有效避免了摊薄股东的股本,深得许多上市公司的喜欢。

也正因此,永续债被人称之为“资本迷药”,甚至有些人戏称其为“毒药”。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

而少数股东权益,则是“明股实债的温床“。举个例子,投资者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入股,但以回购、分红、对赌等形式获得固定收益,与融资方也会提前约定资本金,届时实现刚性退出。

在楼市火热的时候,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可以帮助房企快速扩张,只要周转速度够快,这个游戏就能持续下去。

遗憾的是,狂奔的蓝光迎面撞上了房住不炒的时代。

2019年,蓝光的拿地金额从上一年的288亿猛增到654亿,哪怕是调控趋严的2020年,蓝光还拿了52块地。其中有37块地溢价率超过30%,有21块地溢价率超过50%,5块地超过100%。

更猛的是,这些土地有7成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高溢价、重仓三四线,都让蓝光赶上了。哪怕是路口的老大爷都知道,这年头,这样的房子有多难卖。

隐患早已埋下,而导火索来自平安。

据一勺言消息,去年10月,蓝光与平安做了一个华南项目的融资合作,融资金额在十几亿左右,协议规定半年后可提前归还,协议期限是2年。

但不知什么原因,这笔资金,蓝光迟到了10天左右才还上,这直接导致平安也对外违约了。

因此,平安将蓝光纳入了自己的合作黑名单。

蝴蝶效应就此产生,一笔十几亿的违约资金,掀起了一场金融海啸,把蓝光拖进了资金链紧绷的泥淖。

偶然的背后,都藏着必然。

4

尾声

过去二十年里,房地产行业一度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无数的机会在这个行业翻腾,一批首富也从中诞生。

如果你留意前十年的中国财富榜单,地产行业一定占据相当的比重。例如万达的王健林就曾三次登顶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中国首富。在过去的数年,地产行业一度制霸各个富豪榜。

但在前阵子发布的《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中,事情起了变化——

历史第一次,前十首富中没有了传统地产商的身影。

取而代之的,是卖矿泉水的和搞互联网的。

一个更重要的真相是,在这个追求高周转和高杠杆的行业里,房地产老板并没有你想象中的这么有钱。

别看他们动不动万亿规模,千亿身家,但你试试看,刨去几千上万亿的负债后,他们口袋里有多少真金白银?银行的一个文件,也许就能让他们吓得要命。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虚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几百亿几千亿的富豪,一夜之间就能负债累累。

归根结底,他们玩的就是现金流的游戏!

高瓴资本张磊曾讲过他的投资收益心法——

70%来自于资产配置

20%来自于选股

10%来自于择时

那些一把梭哈蒙眼加杠杆的地产老板,大概率是没有看懂这句话的。

在资本场上搏斗,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控制风险,永远都有planB。对于如今的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否则——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