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要618了,又是广大剁手族狂欢的日子。

而这个时候,花呗和借呗就是离不开的话题,毕竟:

当代青年四大矛盾之一,就是手上没几个钱,喜欢的却都是烧钱的事。

潮鞋、汉服、cos、盲盒、追星........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这时,花呗就像天降救星,闯进了你的生活,但是:

这个救星可能会出问题了。

01

ABS项目被终止

据上交所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显示,5月25日,中信证券借呗五至十四期消费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100亿元ABS和天弘创新花呗第8-15期消费授信融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80亿元ABS项目状态均显示为“终止”。

其发行方分别为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也是我们熟悉的蚂蚁集团的下属两个业务部:

花呗与借呗。

ABS,是英文“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的缩写,意为资产支持证券,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将项目资产证券化从而形成的一种证券。

这么说太抽象,举个例子,假如你有一家公司,现在需要筹集资金,但是又不符合上市条件,无法上市融资,同时,因为公司比较小,信用额度不高,也无法从银行贷款。这时,你就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以这笔未来的现金流为抵押折现,也就是应收账款ABS。

这样和你直接以公司名义筹资有什么区别吗?

有!以公司名义筹资,对于出资方来说,需要考察的是你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而对于应收账款ABS来说,相对会简单一点,考察的不是你公司的情况,只需要考虑你应收账款这一项资产的质量就可以,也就是你的客户的信用情况,比如,你是个小公司,但是茅台和你有业务而且欠你钱,而茅台的信用肯定是够的。

也就是抱大腿!

事实上,中国学界曾经有过以应收账款ABS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讨论。

不止于此,ABS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近期引起关注的首批9家公募REITS基金,在其设计结构中,就采用了“公募+ABS”结构。

 

ABS作为一种金融工具,本身是没有对错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因为从法理上讲属于出售资产回笼资金,不属于债务性融资,所以往往成为金融机构绕开国家杠杆限制的工具。

02

意味深长

为什么要暂停花呗和借呗的ABS?

首先是去杠杆。

根据银保监会网站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中称:以花呗和借呗为代表的小贷公司的杠杆上限统一是5倍。

然而,蚂蚁金服通过ABS这种工具撬动了多少倍杠杆呢?

100倍以上!

早在2017年,花呗和借呗就以38亿的注册资本金,放贷规模接近3000亿元;截止2020年10月底,蚂蚁花呗/借呗ABS共获批发行额度5170亿元。

怎么操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说过:”先银行贷款,再发ABS,花呗、借呗30多亿资本金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

贷款-ABS-再贷款-再ABS......不断循环,就这么简单。

那如果这种循环再循环,杠杆再杠杆的方式一直玩下去会发生什么?

金融危机!

08年的次贷危机,本质上就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们把钱借给根本没有借款资格的人,再把这些欠条打包资产化在二级市场出售,不断凭空制造资产,导致当这种资产的底层价值-个人信用除了问题,马上就通过层层的杠杆,不断放大,最终牵连到整个金融市场。

而放到花呗和借呗上,更是连抵押都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通过科技手段收集个人的信息而建立的芝麻信用系统,这也是马云最自豪的地方。

然而,没有经历过极端压力的测试,这个系统真的值得信任吗?

其次,是反垄断。

杠杆往往与垄断伴随,金融市场是个只会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的地方,越有优势的玩家就越能迅速获得资本的集聚从而扩张或者垄断。

最近,对于国内的大型科技公司而言,反垄断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阿里巴巴被罚182.28亿元,滴滴、美团、货拉拉等相继被约谈,国家反垄断的态度愈发明显。

蚂蚁金服,尽管还未上市,但是支付宝作为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次停止ABS项目的发行,限制其扩张,背后的原因意味深长。

03

蚂蚁集团或许早有准备

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这件可以载入中国证券史的事件,在去年曾掀起轩然大波。上市之时,其估值一度超过2万亿元,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这个庞大的金融帝国身上: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从蚂蚁集团选择在科创板上市来看,马云对于蚂蚁的定位始终是科技公司,而监管层想必是不认可这种定位,而是把蚂蚁集团看作是金融公司。

在4月16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维友表示,对金融科技模式创新等类型的企业,根据企业科创属性情况,从严把关,限制在科创板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科技还是金融,两字之差,背后牵扯的是极其庞大的利益,单以估值论,目前科创板的估值普遍在70-80PE,而银行板块则在6-8倍PE左右。

相差近十倍!

而这次被叫停的ABS,或许背后反映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再来谈谈蚂蚁自身,对于国家可能的严监管,蚂蚁集团或许也有所准备。

尽管很难查到相关资料,但是,经过对于其公开发行ABS数量的梳理,我们还是发行了些许端倪:

如下图,通过统计花呗和借呗在上交所(不包括深交所)发行的ABS数量,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2018年以前的业务扩张期,其ABS发行数量明显比2018年之后要多,在2018年1月份,甚至单月达到过647亿元,2019年后,规模急剧下滑,而截至2021年5月底,其现存未到期的ABS只有57亿元。

 

 资料来源:上交所公司债券项目信息平台;公众号:观点整理

同时,根据其工商信息显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2019年10月份也增加了其注册资本。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或许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蚂蚁集团,或许并不是完全没有准备。

它只是在那个监管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利用其介于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之间的模糊性,快速壮大,随后也开始主动降低杠杆了。

这也合乎我们个人的感觉,这两年,支付宝的借呗和花呗的额度趋紧,曾经很容易开的网商贷也逐步收紧,甚至部分小商户的网商贷被直接停用了。

蚂蚁集团降低杠杆或许不是后知后觉,而作为深入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家公司,无论是因为监管,还是社会责任感,降低杠杆对自身、对社会都有好处。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