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快手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快手总营收为170亿元,此前市场预期为170.17亿元;亏损为577.5亿元,调整后净亏损为49.2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加13.2%。

财报发布后,快手股价在5月25日以205.6港元收盘,大跌11.46%,创下了3个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各大证券商下调了对快手的买入评级,美银证券将目标价由353港元降至303港元;大摩将目标价由350港元降至300港元;野村将目标价由333港元降至273港元。

作为“短视频第一股”,快手在上市后曾经历过短暂的高光拉涨,随后迅速进入暴跌模式。数据显示,自2月17日至今,快手已从417.8港元/股的最高点,跌至最新的205.6港元/股,累计跌幅超50%。

曾经有业内人士说:“快手股价火箭式上涨导致的估值扩张过于凶猛,这对于二级交易而言是明显的利空。”此次财报的发布以及近几个月的股价表现,已经开始验证这一说法,这让二级市场的韭菜们如鲠在喉。

好在快手应用DAU(平均日活用户)和MAU(平均月活用户)均实现了增长,DAU为2.953亿,同比增长16.5%,MAU为5.198亿,同比增长5%。同时,用户时长提升至99.3分钟,同比增长16.5%。

作为一款短视频应用,快手的日活、月活和用户时长等数据的增长情况备受投资者关心。不过为了保持数据的增长,快手也是“烧钱换用户”,这让快手的亏损持续扩大。

2021年第一季度,快手的单季营销费用为116.6亿元,占快手总营收的68.5%。近117亿换来了4410万的新增月活用户,平均每个新增月活用户的成本为264元。

为了扩大用户群和提升用户参与度等方面,快手真是没少花钱。不过用户成本居高不下,护城河壁垒不深,快手未来如果不解决这一难题,就很难突破自身的天花板。

其实,从快手的财报中可以窥见的一点是,短视频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依然是内卷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快手也在试图改变,去年转型公域给了资本市场一个变现增长的想象空间;今年财报中,广告收入占营收的50.3%,成功取代直播业务,成为快手第一大收入来源。

收入结构的变化预示着快手也在寻找新的变现模式,以突破直播业务的天花板,也能给市场带来新的故事。不过,快手的直播、线上营销服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好,比如一季度快手广告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61%,相比上季度170%的增速有所放缓,也没有达到市场180%左右的预期。

所以,快手近期的市场表现也可以想象。前有“短视频一哥”的抖音,后有下沉市场的新入局者,快手想要重回“高光时刻”,还要找找新的故事,探索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