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 万千瓦以上。《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 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结合系统实际需求,布局一批配置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的作用,推动多能互补发展,规划建设跨区输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提升外送通道利用率和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以及“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研究建立储能参与中长期交易、现货和辅助服务等各类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研究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峰谷电价政策,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动态评估其系统价值和技术水平,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备案)、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储能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完善储能建设运行要求,电网企业应积极优化调度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各类型储能设施调度运行规程和调用标准,明确调度关系归属、功能定位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的功能和效益。督促电网企业按照“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并网流程。统筹研究、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建立健全储能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的安全管理体系。

投资逻辑:储能技术是支撑电力系统清洁化转型的关键技术,长期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电站安全性重要程度提升,技术领先的行业龙头竞争力凸显,劣质供应商有望加速出清。推荐标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阳光电源、固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