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外资行在国内的发展都难以找到真正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定位。零售金融折戟,机构业务难展拳脚。西方豪门之中国境内小本经营,往往是诸多外资行面临的窘境。然而,偏偏有心人总是能从“窄门”中坚持看到机遇。自1985年进入内地市场起,就将重点锁定在跨境金融服务的恒生银行,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随着新一轮金融开放提速,这个有心人在大湾区甚至辐射整个内地市场的跨境服务领域,都看到了更广阔的差异化发展机遇。

跨境服务有着看不见的“护城河”

得益于国际化的背景,很多外资行都同样认为自己有跨境服务优势,但真正能深耕中国境内市场的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在外资行进入中国境内的初期,吸储受限,将服务目光落在跨境金融服务,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依然出众者寥寥。

跨境金融服务看似大家都能做,但具体到实操中却有着“看不见的护城河”

从客观硬件条件上看,恒生银行总部位于香港,而香港通常是境内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而香港又是连接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一站,恒生银行又是香港三大银行之一,企业来到香港对恒生有着天然的地缘亲近感。

虽然这种地缘亲近感难以量化,但落地到跨境业务细节中却是大有便利。香港与境内文化语言相通,同时又熟悉国际融资环境和商业环境,因此恒生与境内企业沟通基本没有隔阂,无论是日常业务沟通还是国际商业语言和惯例,交流起来都不费劲。这一点,相信看过英文财报的小伙伴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痛点。除此之外,近水楼台先得月,高铁两小时基本覆盖大湾区,飞机三小时基本覆盖境内重要城市。

这些深入日常点滴的细节优势,均得益于地缘亲近。恒生也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独特的跨境服务业务架构,打破了银行内部一般的属地管辖原则,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客户都是境内、香港两个团队同时跟进,真正做到“内地香港一盘棋”:对于企业而言,只需要对接一个“牵头客户经理”,就等于对接了整个恒生银行。相对扁平的架构设置,不仅可避免两边重复沟通,还可无缝对接境内和香港两岸的各类融资业务。

由此可见,无论管理还是服务,恒生都是从企业角度的“用户思维”出发,产品自然也不例外。在接地气的管理基础上,恒生针对企业的跨境融资方案都走精细化策略,按需“定制”,反应迅速。这从恒生过往服务的客户案例中,亦可窥见。

今年初,正值疫情期间,消毒杀菌类产品需求暴涨。A企业就是一家有跨境融资需求的精细化工企业,其生产基地位于沿海城市,又在香港设立了贸易公司负责海外销售和原材料采购。面对突然暴涨的生产及销售需求,恒生迅速牵头境外银团贷款1.5亿美元,并使用金融工具为企业锁定融资成本。

而位于香港的大昌行集团,也是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大昌行业务线繁多,业务线不仅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也有所布局。虽然此前大昌行在境内的其他银行也合作过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但考虑到优化企业账户设立、资金布局管理、节省财税成本等综合问题,大昌行最终还是选择了恒生为其量身定制全新的资金管理架构。据悉,恒生的提供的解决方案,使得大昌行在境内部分的资金池相较此前管理基础节省了大约50%的成本

“其实一般的产品和硬件,很多银行都有。真正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是银行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行动效率等综合软实力。”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商业银行业务主管区伟权对周观新金融表示,很多能体现软实力的东西不太容易被一一看见,因为每家企业的需求都不一样,但恒生精细化服务的软实力扁平高效的服务架构密不可分,这才是恒生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差异化优势的“护城河”。

以常见的外汇管理为例。远期外汇合约,所有银行都能做。但,有些企业就并非简单希望锁定一个远期固定汇率即可,可否锁定一个区间?其他产品如何配套设计才最贴合企业的避险需求?诸如此类的业务细节,在落地时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财资市场的专家为企业量身定制。“我们的财资市场的团队虽然部署在总行,却可随时服务于全国,只要分行有需要随时可以调拨。因为我们架构比较扁平,总行和分行的沟通也很直接,不需要层层协调,所以我们在体制上是较为灵活,也非常适应业务的需要。”区伟权表示,恒生在跨境金融领域的精细化服务软实力,正是构筑在灵活的体制架构之上,相互成就。

据恒生财报,截至2019年末,其跨境客户带来的收入,已分别占恒生商业银行部和环球银行部总收入的84%76%,恒生作为牵头行和参与行的银团贷款数量较去年增加29%。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恒生银团贷款业务在牵头行项目个数位列外资银行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保监会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外资行净利润整体较去年同比下降了12.9%,而恒生中国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49%。恒生中国近两年利润的逆势增长,可谓有目共睹。这背后,都离不开跨境业务的业绩贡献。

从湾区辐射全国 “深‍‍挖”护城河

新一轮金融开放正在提速,已经在跨境业务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恒生中国,显然也从中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今年5月,《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业内称“大湾区金融30条”)也提及,积极支持港澳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的发展空间。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银行通过新设法人机构、分支机构、专营机构等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扩展业务。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此外,“大湾区金融30条”还提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其中包括探索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完善贸易新业态外汇管理,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等。

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也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等共同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业内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80条”),提出扩大金融开放,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也强调了防范跨境金融风险,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

“我们一直密切留意,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发展规划,包括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资金池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等创新,都与各地发展的规划及新政密切相关。”区伟权认为,随着新一轮金融开放到来,与跨境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会日益完善,恒生也在投入更多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完善银行的数字化建设。“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今年刚好是恒生进入中国35周年、广州分行成立25周年、佛山支行和中山支行成立10周年的重要时点,30多年来我们一直根植中国内地,而大湾区一直是恒生银行的战略重地。”区伟权说,“我们的 ‘内地香港一盘棋’,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整体。”区伟权透露,目前恒生内部已经成立了跨境金融工作小组,很多研发工作虽然由母行牵头但团队都在境内,所有科技、人才服务的主要客户也都分布在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

也正得益于“内地香港一盘棋”的一体化大局观,恒生的很多金融科技系统研发都同时重视两地市场的适配性,实用性很高。

纵观恒生进入内地的35年,之所以能立足自身实际寻找差异化优势,背后既有从“用户思维”出发的精细化服务能力,更有立足粤港澳辐射全国的大局观。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恒生“看不见的护城河”,未来还能筑得更广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