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上海,记者吴凡),9月17日晚间,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披露了对上交所的首轮问询答复。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围绕着“汽车行业新能源发展趋势”的话题向吉利汽车连发数问。

回复函显示,2019年度,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合计54.56亿元,其中,投入于节能车型及相关前瞻性基础技术的金额近50亿元,占比超过90%。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从2019年的6.4%下滑至今年1至6月的2.2%。

公司回复称,上述情况仅为短期表现。下半年随着疫情缓解、行业进入旺季以及几何C 上市,将利好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

市占率接近第三名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今年1至6月,吉利汽车新能源和电气化(纯电动汽车、轻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销量分别为25266辆、62539辆、109189辆以及28324辆,占各年度汽车销量的比重分别为2.04%、4.53%、8.85%以及5.95%。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吉利汽车面临着三方势力的“同台竞技”。其一是传统车企,目前正在积极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其二是如比亚迪等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第三类是新势力造车企业,即近年来新设立的全新品牌,通常以纯电动车型为主。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从2019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汽车销量来看,吉利汽车的市占率达到6.4%,虽与第一名比亚迪汽车的20.2%以及第二名北汽新能源的13.7%仍有着较大的差距,但与市占率6.9%的上汽乘用车相差无几。

回复函显示,当前吉利汽车采取全技术路线布局,即同时涉及48V 轻混技术(已应用于上市车型)、油电混动技术(已应用于上市车型)、纯电动技术(自主研发了三合一驱动系统)、燃料电池(即将开展小批量试产)及甲醇燃料等技术(推出了甲醇燃料量产车型)。

当然,全技术路线布局必然需要巨量资金的支持。记者注意到,2019年,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合计54.56亿元,其中,投入于节能车型及相关前瞻性基础技术的金额近50亿元,占比超过90%。

同时也需要看到的,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拥有自主的电芯的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而这恰恰是吉利汽车的弱项。

回复函显示,吉利汽车为此采取了与上游电池厂商成立合资公司进行硬包电池和软包电池的生产。比如在2018年12月,吉利汽车子公司吉润汽车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研发、制造及销售;另外在2019年6月,LG化学和吉利汽车将各出资1034亿韩元(约合6亿元),成立电动汽车电池合资工厂。

另外吉利汽车还在回复函中表示,会针对新能源汽车用户在购车用车中最为关注的电池安全、续航里程焦虑、充电时间、电池衰减等关键问题,研发并推出相关解决方案,比如通过放开充电倍率和精准标定,实现充电 5min,行驶 120km。

收购沃尔沃处于初步探讨阶段

2010 年 8 月,吉利汽车控股股东吉利控股通过其下属子公司收购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沃尔沃自此成为吉利控股的海外子公司。

除了沃尔沃外,吉利控股控制的主营业务涉及乘用车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主要整车品牌还包括领克、路特斯、极星汽车,此外吉利控股控制的其他企业涉及乘用车生产制造相关服务,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除控股股东外其他企业涉及新能源科技板块。

对此,上交所要求吉利汽车说明,上述提及的相关汽车品牌是否与吉利汽车形成同业竞争。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自 2013 年起就部分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开始实行联合采购,以达到采购成本的节约。但吉利汽车称,其与沃尔沃独立进行采购决策,独立签署协议并独立进行采购结算。

另外,虽然沃尔沃与吉利汽车在乘用车销售网络布局上存在一定重合,但主要布局情况有所差异。

吉利汽车称,其与沃尔沃产品定位存在明显差异,目标产品定位存在明显差异,目标消费群体存在分割,不存在替代性和直接竞争关系,不存在重大利益冲突。因此,公司目前与沃尔沃不存在同业竞争。

值得注意得是,今年2月,吉利汽车曾发布公告,其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的管理层探讨通过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若前述重组完成,沃尔沃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子公司,相关的潜在同业竞争风险将得到消除。

截至回复函披露,上述事项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整体来看,吉利汽车称,沃尔沃、路特斯、极星汽车与公司在历史沿革、主要资产、人员、主营业务等方面相互独立,不存在直接竞争或利益冲突,与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

记者注意到,在吉利汽车拟筹集的204.25亿元的募集资金中,有30亿拟用于产业收购项目。这也意味着,公司有机会利用前述资金从控股股东手中收购上述资产,以消除相关的潜在同业竞争风险。

对此吉利汽车称,目前公司尚无明确收购目标,将在项目实施期间内根据行业情况寻找投资收购机会,完成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