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中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和支付方的单一,互联网医疗正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除了一些拥有较好资源或已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公司,其他依靠资本在短期内堆砌出来的公司都面临较大的挑战。

首先,当前中国医疗体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线下医疗无法轻资产运营

互联网医疗公司进入线下很少有采用重资产,依靠大量雇佣医生来进行业务自营的。而是秉承其一贯的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搭建线下平台来吸引医生多点执业,或仅仅是直接与线下医疗机构合作来推动业务拓展。

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配上全套的设施,医生来源也极不稳定,难以形成持续的用户。如果是普通医生,病人根本就不认,也不愿意付出相对高昂的诊金;而如果是名医,用户相对有限,根本无法进行规模化的扩张。

其次,医疗的地域属性强,无法高速扩张

优质医生的服务时间是相对有限的,而病人不认可的医生虽然有着相对充足的时间却无法获得用户。进入线下也意味着原先的互联网全国快速扩张模式无法复制到线下。

虽然,从餐饮和快消的门店来看,甚至从药店的扩张来看,成熟模式可以全国性的快速复制。但在医疗服务领域,受制于各地政策和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差别,特别是医生的匮乏,医疗服务在全国快速扩张的可能性是非常弱的,只能在区域市场获得发展,而且作为重资产行业,整体的市场发展将会相对较慢。

最后,支付方覆盖能力薄弱

即使在线下经营,也需要多年的时间,还需要借商业健康险的东风。即使用全自营的模式,自己雇佣医生来发展,也面临经营模式的限制。如果采用医保的限价模式,则只能通过药品供应链来盈利,很难获取用户的真正信任,也无法建立新型诊所的品牌形象,无法与大医院抗衡。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进入线下医疗无法起死回生。医疗本质是一个又慢又重的行业,无法承载互联网要求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扭曲的医疗市场,任何服务的创新都很难真正展开,因为依靠产品盈利的服务最终都将摧毁创新的本质,向原始而简单的产品逻辑回归。当然,对于那些真正坚持服务创新的公司来说,只要战略得当,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随着支付方的变局而获得最终的市场。

大数据来了

此次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从之前的“云”购物拓展到现在的“云”看病。由于享受互联网医疗没有物理限制,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APP进行寻医就诊,同时能够跨区域享受其他城市相关领域专家医生的诊疗服务。

其实,互联网医疗的神奇之处不仅表现在便捷的看病方式,更在于依托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更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给医疗行业带来新的变革。每个患者通过手机等设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登记和管理,由此产生的大数据能够及时、真实地发现真正的患者医疗需求,实现诊疗服务的精准化,便于医生、保险公司等对患者健康情况与病症发展情况的跟踪,及时提供诊疗方案,或提供保险服务,如今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已经实现常见病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诊疗。

医保基金监管迎来新变革

医保基金监管迎来新变革。7月9日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将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行按服务绩效付费,提升监管的专业性、精准性、效益性。

《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统筹地区及以上医疗保障和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违法违规违约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依照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予以奖励。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规范受理、检查、处理、反馈等工作流程和机制,加强隐私保护,切实保障举报人信息安全。完善举报奖励标准,及时兑现奖励资金,促进群众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此次《意见》在不少方面更加完善: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绩效双控制;加快推进医保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要求,做好与原有相关系统的衔接,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换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加强大数据应用。

目前,互联网医疗作为线下医疗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的压力,也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丁香园、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平台的涌现,说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前景大好。而医疗保险能不能借此“东风”,从线下成功转型到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保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