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早就有人将《红楼梦》贾府的食谱挖掘、整理,端出“红楼宴”上餐桌了,但坦率地说,大部分成品菜肴只是徒有其名,热闹走走过场而已。因为贾府的菜肴分不同食客、不同场合、不同时序和心境,里面有很多讲究、很多寓意,一句话,内中有深厚的文化含量,不仔细推敲、不悉心揣摩、不认真体会和研究,光看菜名,一翻到用料和食材的文字,就烈火烹油、刀劈手撕,是压根儿做不出贾府秘制私房菜的,最多是你自个儿的拿手菜,贴上贾府的标签罢了。就是曾是曹(雪芹)家、贾(宝玉)家的根据地——金陵地界延至沪上一二家大酒楼所做的风靡一时的所谓“红楼宴”,也是道道地地的淮扬菜,而研制者和那些大厨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贾府后来举家北移京师,那菜里融入了很多北方菜系的品质和口味,无论是食材、配料和烹调方法和味道,都不单是淮扬菜一家所能囊括的。

况且,作者曹雪芹是玩惯了“障眼法”的,其所记述的贾府食谱,许多是搂草打兔子、敲山震虎、草蛇灰线的,说此言彼,言它物而故意说不相干的噱头,也难怪令众多美食家、烹饪家和食客云山雾罩,一头雾水。考据《红楼梦》的菜谱,一点不比考据《红楼梦》的作者及其版本等等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下如果推出“红楼宴”,首先得过“考据”这一关。这里姑且不论“红楼宴”的菜名及烹调制作本身,其释放的经济价值实在不容小觑。

《红楼梦》菜谱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瑰宝,其丰富性、相对完整性、美学及艺术感染力都是空前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名著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追求小康生活的当下阶段,有心的人翻出红楼梦菜谱,并试图让其登上普通人的饭桌,让精细、雅致的贵族菜肴走入寻常百姓家,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我们恰逢中华崛起的崭新时代,需要精细雅致的生活,即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温饱,而是在日常饮食中,追求科学营养,讲究健康养生,达到口腹目染、审美舒心的功效,而在《红楼梦》的美食记载中汲取烹饪知识和养分,不失为一种捷径,适得其所。现如今推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让人们的日常供应有质量、有品质、有价值,其中饮食是重要的一环。所以,从《红楼梦》这部中国最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名著中汲取烹饪之“范”、饮食之“理”,传承中华饮食文化里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理念,推进农业、畜牧种植业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大有裨益。

《红楼梦》描写的是明末清初封建府邸的生活,那个时期正是资本主义孕育萌芽阶段,经济迅猛发展,国力上升,社会阶层尤其是封建士大夫阶层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像贾府这样的上流社会人家,在饮食上便十分讲究健康和养生以及精神享受。虽然那时候尚未进入老年社会,但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后生对养生都普遍重视,在日常饮食起居上更是近乎刻板地讲究。

《红楼梦》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些有名符、有确切称谓的菜名、食谱,有确切时令、场景的餐聚活动令人赏心悦目;而那些笼统的、含糊的,有意语焉不详的佳肴和雅集同样令人追根求源,遐想万千。此外,尽管贾府是位列王公侯门的富裕门第,但书中的人们,不论主子和下人对“食物”都非常吝惜,绝非暴殄天物。这种“惜食文化”,难能可贵,在今天仍值得弘扬。

“红楼宴”的“饮食文化”,真正是“饮食”和“文化”的统一。那么多美轮美奂的佳肴美味,却很少独食,通常都以群宴、众享、众乐为主。重视群膳,分享,重视餐叙和沟通,它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饮食起居里的渗透和反映,为增进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典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