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由蘑菇街创始人陈琪签发给所有蘑菇街的员工的内部信,但这封内部信真正影响到的只有140位蘑菇街员工,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封裁员通知书。

根据信中所说的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蘑菇街将聚焦电商直播业务,但是目前有些业务因为历史原因,与核心业务有所偏离,无法教父明显的客户价值。其二,因为新冠疫情对时尚消费市场冲击巨大,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聚拢资源,开源节流。最后,蘑菇街的发展需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责任。

综合这三点,陈琪的意思就是为了公司业务、为了公司发展,公司需要进行裁员,但是有意思的是,据蘑菇街内部员工陈述,在此次受到影响被裁的员工并没有太失落,主要原因是在这次裁员中,陈琪给到被裁员工的补偿为N+1.5,甚至有内部员工表示,没被裁掉的员工反而有些羡慕被裁掉的员工。

另一方面,陈琪表示未来不会出现规模性的裁员。

三次转型

2011年成立的蘑菇街,是国内最早启用瀑布流导购形式的电商平台,这也是他们最早一次踩在风口上。靠社区的起家的蘑菇街,先后经历了给阿里"打工",被当作弃子被迫转型。

成立之初的蘑菇街,依靠社区的优势给淘宝做引流,数据显示,蘑菇街曾经一度拥有600万女性买家,每天为淘宝导入8万笔订单,转化率是其他网站的8倍。巅峰时期,蘑菇街和美丽说曾经为淘宝提供了10%的流量。

而这一切从2014年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蘑菇街曾经最早采用大数据推荐爆款,一度变成"先上蘑菇街,再去淘宝"的局面,这让阿里开始警惕蘑菇街,最后完全封杀蘑菇街,无奈之下蘑菇街开始转型自己做电商。

被阿里封杀后,蘑菇街拿不到淘宝的数据,自然以往的方式也行不通了。这个时候他们面临另外一个难题,蘑菇街平台上几乎没有优质的商家,大多数商家都是在淘宝上,可淘宝断然不会放这些商家上蘑菇街,迫于无奈蘑菇街只能接受被淘宝淘汰的商家,久而久之因为商品的良莠不齐造成投诉越来越多,口碑也就越来越差,这也是蘑菇街第一次转型。

第二次转型开始于蘑菇街发现传统电商PC端向移动端转变的过程中单位流量的费用越来越高,迫使蘑菇街开始另辟蹊径。

这个时期的蘑菇街选择加大广告投入,除了疯狂投放各种广告、赞助和冠名电视以外,蘑菇街还试图把社区捡起来,但是一个社区的成功需要经年累月的运营,绝非一蹴而就的,最后这次转型也算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转型就是如今这次,向电商直播转型。

根据前不久蘑菇街公布的2020年Q3季度财报,蘑菇街的GMV(成交总额)为62.99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直播业务的GMV达到了33.52亿元,同比增长99.5%,由此可见,从2019年就频频加码直播的蘑菇街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在裁掉14%非核心板块人员后,蘑菇街将可以集中资源发展直播板块业务。

踩上风口也不一定能上天

早些年雷军曾经说过"站上风口,猪也能飞上天"。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站上去就一定能上天,决策也决定了你能在风口上站多久。蘑菇街这些年先后错过三次"乘风而起"的机会,分别是海淘、品牌特卖和社区。蘑菇街曾经涉足过海淘,并且是整个电商行业里率先涉足的,但因为链条未完全打通加之购物流程过于繁琐最终废弃,蘑菇街退出没多久,海淘就在电商圈盛行起来,同时间也涌现出了无数海淘APP。其次就是品牌特卖,实际上蘑菇街在做电商时期就曾经考虑过是否帮一些大品牌处理尾货,但决策层面并没有通过,随后唯品会的出现让品牌特卖成为风口。最后的社区,虽然蘑菇街起家就是依靠社区,但是社区被弃置后再抓起来谈何容易。

在微信小程序刚刚试运行期间,那时蘑菇街抱到了腾讯的大腿,蘑菇街直接和张小龙对接,并派驻一个小组直接去深圳腾讯大厦旁租一个临时办公室开发微信小程序配套功能,本以为可以依靠微信的流量重新让蘑菇街火起来,但是奈何最后也没有研究出合理的使用方法,但同一时期有一家公司也在研究小程序的应用,而这家公司就是拼多多,他们发明了拼团,通过微信小程序来让用户分享,最大限度的通过微信获取流量。

按照如今的趋势,在不解决货源和流量问题的情况下,蘑菇街想重新回归电商平台的身份难度过大,未来蘑菇街很大可能会变成以资源为主的MCN机构,通过孵化和培养直播网红,为有需要的品牌方输送人才,或者为一些有直播需求的品牌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