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马自达“求变”进行时:王晓玲的“翻身仗”不好打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在汽车行业的汹涌浪潮中,长安马自达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新帅王晓玲的履新,非但未带来转机曙光,反而让外界对其未来更添几分悲观。
近年来,长安马自达的销量如同坐上了滑梯,一落千丈。从2021年的辉煌时刻,年销量高达13.24万辆,到如今2024年仅余7.57万辆,近乎腰斩的业绩令人瞠目结舌。进入2025年,情况并未好转,前两个月销量同比再降20.97%,即便后续月份有所回升,但这短暂的回暖更像是垂死挣扎前的回光返照,难以掩盖其市场边缘化的残酷现实。长安马自达,这位曾经的汽车界明星,如今已徘徊在被市场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黄金四年里,长安马自达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对电动化的浪潮视而不见,依然固守燃油车领域。当比亚迪、“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纷纷在新能源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卷配置、卷价格、卷技术时,长安马自达的主要车型CX-5、CX-50、昂克赛拉等,仍以燃油车或燃油版本为主打,与“电动”、“智能”等热门标签几乎绝缘。这种对市场趋势的严重误判,直接导致了其产品力的断层,成为销量下滑的直接导火索。
马自达曾经以操控乐趣著称,被誉为“东瀛宝马”,但如今,这一金字招牌已黯淡无光。在当下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核心决策因素的时代,马自达仍沉浸在“弯道哲学”的旧梦中,品牌叙事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曾经的情怀牌,在消费者日益理性的今天,已难以激起市场的丝毫涟漪。长安马自达,似乎正陷入一场自我陶醉的独角戏,而观众早已离场。
在10至20万的核心价格带,长安马自达正遭受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全方位围剿。前有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与技术优势,在10万元入门市场做到“电比油低”,后有零跑、深蓝等新势力以更智能的配置、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懂中国用户的产品定义,疯狂蚕食市场份额。曾经的合资光环,在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下迅速褪色,长安马自达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几乎只能依靠最忠实的粉丝群体苟延残喘。
频发的质量争议,更是让长安马自达的处境雪上加霜。第三方汽车质量投诉平台显示,近半年针对长安马自达的投诉多达270余条,消费者反馈的问题涵盖冷却系统故障、转向系统故障、影音系统故障等多个方面。这些质量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驾驶体验,更在持续反噬品牌口碑,令长安马自达的立足之地日益收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口碑的崩塌往往意味着品牌的终结。

危难之际,长安汽车派出王晓玲出任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试图力挽狂澜。然而,她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前任邓智涛留下的“2027年新能源年产销30万辆、跻身合资新能源第一品牌”的军令状,以及已经落地的新能源轿车EZ-6和全球新能源SUV车型EZ-60,既是她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沉重的压力。她需要加速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与落地,强化品牌差异化认知,确立全球新能源研发、生产、出口基地的战略定位。但留给她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市场留给她的窗口期正在急速关闭。
尽管长安马自达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动作,推出了EZ-6和EZ-60等车型,但市场反响平平。今年10月,马自达在华销量虽环比增长52%,但其中EZ-60增程版本的低价策略才是主要推手,而非马自达的品牌调性。这种以价换量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无疑会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加剧其市场边缘化的趋势。
长安马自达,这位曾经的汽车界骄子,如今正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新帅王晓玲的上任,虽然带来了一丝变革的希望,但在重重困难面前,这丝希望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未来一年,将是她和长安马自达的生死存亡之际,成功则能勉强维持一线生机,失败则可能彻底滑向市场的深渊。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长安马自达的命运,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