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仅仅七天,马云把整个AI行业搅得天翻地覆

就在上周,阿里巴巴“通义千问”APP开启公测,短短一周内下载量突破千万大关,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AI应用。

而蚂蚁集团推出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上线仅几天便同样斩获超200万下载量,凭借“30秒自然语言生成小应用”的创新功能引发市场热议。

在这两条AI产品线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马云三年前埋下的伏笔。

当ChatGPT在2022年底横空出世时,远离公众视野已久的马云,已经悄然推动了阿里巴巴向AI的全面转型。

三千八百亿豪赌,属于马云的豪迈

2022年的最后几周,马云正处于人生低谷。阿里巴巴在电商和云计算领域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股价较峰值暴跌80%。

一位接近马云的知情人士透露,OpenAI在当年11月推出的ChatGPT,让马云更加意识到了阿里的落后。他深知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但也清楚阿里已被远远甩在后面。

那一刻,变革的种子悄然播下。

过去两年间,马云低调推动了阿里的一场深层次战略转型。他邀请最亲密的盟友、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出任董事会主席,以稳住公司局面。

随后,阿里“十八罗汉”中的“技术担当”吴泳铭被选为接替张勇担任CEO。

吴泳铭上任后迅速将决策权集中化,开始出售阿里大部分陷入困境的零售业务,将资源重新分配到AI领域。

这场变革的最高潮出现在今年2月。

吴泳铭正式宣布,阿里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这一数字超过了过去十年相关投入的总和。

与此同时,马云也重返公众视野。在今年2月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他与任正非、雷军等企业家一同坐在第一排,释放出明确信号。

而直到现在,阿里系的AI战略才真正暴露——并非单兵作战,而是呈现出清晰的“双线矩阵”态势。

千问代表着阿里在通用大模型领域的野心。这款基于Qwen3开源模型的APP,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致力于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生成内容、解决复杂问题。

其背后是阿里在大模型技术上的长期积累——自2023年起,阿里便采取积极的开源策略,Qwen系列模型在HuggingFace等全球开发者社区的累计下载量已超过6亿次,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占据了核心位置。

灵光则展现了蚂蚁集团在垂直领域的创新。作为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最大的亮点是可在移动端实现“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并且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

灵光首批上线三大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支持3D、音视频、图表、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阐释其理念:“蚂蚁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用最前沿的技术做最普惠的产品。AGI的发展时刻提醒我们该做什么——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让普通人也能享受AI带来的生产力变革。”

阿里“背水一战”

事实上,阿里的AI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2023年3月,阿里宣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集团拆分为六个独立运营的业务部门,希望它们各自独立上市以获得更高估值。

然而,投资者对股市的情绪逐渐疲弱,阿里在六个月后被迫改变策略。

马云和蔡崇信决定进行更彻底的转变:将阿里巴巴重塑为一家AI公司。

这一过程中,吴泳铭发挥了关键作用。自他担任CEO以来的15个月里,阿里在资本支出上投入了810亿元,而此前15个月仅为340亿元。

阿里还将通义千问模型训练团队的规模扩大至约100人,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团队之一,并开始推出越来越多具有竞争力的模型。

图源:X

最关键的是,据外媒爆料,所有阿里部门都被告知,2025年的绩效将通过如何利用AI促进增长来评估。

核心电商部门,包括淘宝和天猫,被鼓励采用更多AI技术。各团队正在与通义千问的工程师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能够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功能。

所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马云的回归让阿里重新找到了当初创业时的感觉。

当然,阿里的AI战略远不止推出几款应用那么简单,而是要将AI深度融入各项业务。

在云业务层面,阿里云与通义千问基础模型深度融合,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全栈解决方案。

这种融合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还为云业务创造了增量收益——阿里云收入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6%,创三年来新高,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在电商领域,更多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商家采用AI驱动工具用于市场营销、采购和产品上架,平台收入途径也得以扩展。

在ToB市场,钉钉在十周年之际迎来了史上最重大升级,发布了包括钉钉One、企业AI搜索引擎“AI搜问”、AI表格、AI听记等超过10款AI产品。

钉钉CEO无招(花名)表示:“钉钉是阿里巴巴AI战略在ToB市场的基石之一,集团具备大模型、人才和资本资源,正以归零心态打造AI时代的新钉钉。”

甚至传统制造业也在阿里的AI版图中找到位置。

森马数字中心高级总监路丽娜透露:“我们也是在通义的基础上去自主发挥,因为它能集成很多应用结果。通义大模型的开发基础加上钉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

马云赌对了什么?

回顾马云推动阿里向AI转型的决策,可见他至少赌对了三件事。

首先,他赌对了AI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吴泳铭宣布的3800亿元资本开支,主要投向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投入规模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最大投资纪录。

阿里云在全球加速扩展基础设施,今年以来在北京、上海、杭州及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启动8个新的AI和云数据中心,预计到下半年可用区将增至95个,覆盖30个地域。

其次,他赌对了开源策略的价值。

通过开源通义千问系列模型,阿里迅速建立了在开发者社区的影响力。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指出,Qwen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呈现持续增长之势。

爱彼迎CEO布莱恩·切斯基也曾公开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赖Qwen”,因其比OpenAI的模型更快速、更出色。

第三,他赌对了AI与业务生态的融合。

马云在4月参加阿里云新财年启动会时强调:“未来不是让AI取代人类,而是应该让AI服务好人类。”他指出,“科技人员的责任不是让AI取代人类,而是让AI更懂人类、更好地服务人类。”

随着阿里系AI产品的狂飙突进,中国AItoC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业内专家郭涛分析,阿里系主要以“通用覆盖+垂直深耕”形成差异化,区别于字节“流量+产品迭代”和腾讯“社交生态+场景嵌入”的路线。

目前,字节跳动的“豆包”以1.72亿月活超越DeepSeek,稳居中国原生AIApp首位;“元宝”在微信生态中颇具存在感;而阿里则用“千问”与“灵光”在混战中撕开缺口。

对于行业而言,这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集团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

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园区,与六个月前相比,变化非常明显。一位前来参观的企业家感叹:“如今这里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人们现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那位在2022年低谷期播下变革种子的马云,如今见证着阿里AI的双线狂飙。

在AI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阿里巴巴这艘巨轮正在全面转向。而马云的那句断言正得到印证:“未来20年的AI时代能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因为AI会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作者|刘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