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国又一次领跑全球
作者:信瀚
历史性突破!
中国,又一次把科幻拉回现实。
随着神舟21号返回舱安全落地,首批“月壤砖”随舱归来,揭开神秘面纱。
这批砖,每块只有十几克,但承载的意义,比重量大百倍。
它意味着未来月球建造,可以就地取材;不再依赖地球运输,成本降低,速度提升;也让月球定居的想象变为现实。
这些砖,由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研发。密度接近普通砖,抗压强度却是地球红砖三倍以上,每平方厘米能承受一吨以上重量,设计上采用榫卯结构,可以像积木一样拼装。它能承受月昼超过180℃的高温,也能挺过月夜-190℃的寒冷。
砖的形态分两类:柱状与片状。柱状,用于力学测试。片状,用于热学与辐射测试。不同烧结工艺,不同配方组合,形成完整数据体系。每一步都是为未来月球建造准备。
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突破,也是空间工程革命。从嫦娥五号、六号采回月壤,到月壤砖太空实验,中国将完成从“可登陆”到“可建设”的跨越。
天舟八号任务时,第一批月壤砖送入空间站,暴露在太空环境中,它们经历了极端温差、宇宙辐射和月震模拟。按计划,每年返回一批样品,三年完成全周期实验,为建造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为什么月壤砖如此重要?
因为,从登月到可建设的月球科研站,“月壤砖”是关键桥梁。
在月球,环境极端。温差从-190℃到180℃,没有大气保护,宇宙辐射无处不在,微陨石随时撞击,月震频繁。
过去五十年,人类登月只是探险;想要长期定居,第一道壁垒就是材料,从地球运砖,成本是天文数字。所有国家都清楚,想在月球建基地,唯一可能,就是就地取材,用月壤烧砖。
而中国的月球定居计划,已经超越简单建房思路。
科学家用太阳模拟器,把月球光照复现到3000倍地球太阳强度,松散的月壤瞬间熔化成岩浆,再冷却成砖;熔化后的月壤先形成小球,再用3D打印系统塑形。最终砖块可达10×10×5厘米,强度足够建房。这意味着,未来月球科研站的建造,有了真正可行的材料基础。
也就是说,将来在月球上,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月壤和太阳能,就地造砖。不需要依赖地球供应链,也不必担心运输成本。
砖头设计,也体现原位建造理念。材料选择、热压烧结、形态优化,每一步都为实际应用考量。未来三年,每年返回一批太空暴露砖,完成力学、热学、辐射性能、系统验证,形成全球首套月面建造材料标准体系,为月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一工程不是孤立。
科学家还盯上了熔岩管——天然洞穴通道。长度可达数十公里,顶部月壤厚厚覆盖,天然防辐射罩,昼夜温差仅50℃左右,温度适宜,长期居住可行。更重要的是,内部可能蕴藏水冰。饮用水、制氧、能源供应,不必全靠地球运输。
技术突破之外,战略意义同样重大。
经济价值同样显著。每吨从地球运送材料,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月壤就地造砖,不仅降低成本,还缩短建设周期。工程灵活性提升,建设速度加快,可持续探索与长期居住的基础被奠定。
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全球航天强国多年未能落地?
当全球航天竞争仍停留在探测与短期登陆时,中国在探索月球步伐中,已经迈出了建设步伐。中国掌握关键材料制造技术,高成本、长周期、风险控制三大问题,正逐一被破解;未来科研站可自给自足,或许不再依赖地球。
中国探月战略,从“登陆”,到“采样”,再到“建造”,环环相扣。
月壤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标志性跨越。它不仅是材料科学突破,也是空间工程、建筑科学、能源利用和战略规划的综合体现。每一块砖,都是未来月球城市的可能;每一项实验,都是人类自我建造能力的试金石。
目前,实验数据逐步积累,未来建造方案清晰。
从长期来看,月球科研站不仅是实验平台,更是长期居住前哨。
想象一下未来:科研站建成,模块化房屋由机器人搭建完成,熔岩管内温度稳定,水冰可用于生活和造氧。月球不再是“踩一脚就走”,而是可持续居住的空间。
所以说,神舟二十一号带回的不只是砖,更带回了对月球可建设未来的信心和方案。每块砖,都是对极限环境的挑战;每项实验,为人类踏足月球下一步奠基。
历史性突破已发生!
月球,不再只是探索目标,而是建设场域。
月壤砖,承载的不只是砖块本身,更是人类未来在月球上的脚步
中国不仅让科幻成为现实,也让月球长期居住,从概念走向可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