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业务增长超50%,百度重夺战略主动权
出 品 | 异观财经
作 者 | 炫夜白雪
临近年末,我们对过去两年AI产业的发展进行一次总结。总体来看,2024—2025年,AI产业正经历从爆发期向商业兑现期的关键过渡:从“展示技术能力”到“大规模落地应用”。换句话说,大模型参数量和炫技能力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谁能真正找到可持续、可规模化的商业场景,谁就能掌握下一轮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本年度,AI商业化进入快车道。AI云服务、AI搜索、AI原生广告生成、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率先实现收入和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微软、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开始真正从AI业务中获得可量化的增长动力。
这也解释了为何百度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史无前例地披露了AI业务的详细收入数据——产业发展趋势已经到了需要“用数据说话”的阶段。
11月18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总营收达到312亿元,其中核心业务收入为247亿元。其中,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应用收入达26亿元;AI原生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2%达28亿元。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今日,百度港股开盘涨近4%。
这一数据不仅验证了百度AI战略的价值,也标志着整个AI产业正在从技术试验向真实经济贡献的阶段迈进——AI不再只是概念和实验室成果,而是切实推动企业收入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这个月,百度世界大会从芯片、模型到应用,带来全面的更新;最新财报首次披露AI业务的详细数据,对市场交出成绩单——我们看到了一个对AI更加激进的百度。AI为先,始终站在科技前沿的百度,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百度正在通过AI业务,重夺未来增长的主动权。
01
商业化:AI开始创造真实收入
AI产业的商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AI云服务正在成为增长主力。各大云厂商因AI加速器、推理集群扩容而实现高速增长,客户从试点快速走向批量部署,AI能力正在深度嵌入企业核心业务。
其次,企业级AI落地加速,办公工具和生产力应用已进入人均付费周期,企业愿意为能够直接提升效率的AI方案付费,而非为炫酷演示买单。
再次,AI正在重构互联网收入池——广告与搜索。AI原生广告实现自动投放与内容生成,AI搜索从简单答案展示向对话式任务、富媒体完成演进,互联网最重要的收入份额正在被重新分配。总体而言,AI已成为云计算、办公软件和搜索广告三个万亿级市场的重新洗牌力量。
在全球趋势之下,百度的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营收247亿元,其中AI业务收入占比接近40%,标志着长期押注的AI战略正在释放真实价值。在行业多数公司仍集中于聊天机器人应用时,百度AI业务正从投入期迈向贡献增长期,推动收入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
具体来看,百度AI云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AI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的订阅收入同比增长128%。百度智能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连续六年保持领先,并在政务大模型平台及企业解决方案上均居首位,客户覆盖65%央企、100%系统重要性银行及800+金融机构,以及TOP10手机厂商、TOP15汽车品牌和TOP10新能源车企。具身智能行业渗透率也稳居第一。
AI应用方面,Q3收入达26亿元。财报显示,AI应用涵盖了百度文库、百度网盘、数字员工等多款旗舰型产品,致力于解决个人和企业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AI应用采用高粘性的订阅模式,可持续创造高质量收入。
背后是百度应用层的多点开花。在百度世界2025上,百度文库和百度网盘联合推出的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升级至3.0,活跃用户超2000万;无代码开发工具“秒哒”进化至2.0,已通过无代码开发40多万AI应用。会上,百度还发布了全球领先的、自我演化的超级智能体——伐谋。据悉,伐谋可在真实的产业中寻找“全局最优解”,已应用于金融、能源、交通、物流、科研等领域。
AI原生营销收入28亿元,数字人和商家智能体技术有效提升商家转化率和经营效率。同时,其262%的高增速,证明了百度在AI激进转型。越来越多追求用AI解决问题并愿意为技术付费的客户,已通过智能体和数字人服务实现生产力与营销效果的双重提效。同时,百度十年最大的搜索重构,成效明显。AI搜索月活跃用户达3.82亿,稳居国内行业榜首,搜索系统已由传统文字链接模式升级为富媒体核心AI应用,首条结果富媒体覆盖率达70%,625家厂商接入AI搜索API。
可以看出,随着AI云、AI应用和AI原生营销的全面发力,百度的收入结构正经历深刻变化:过去依赖在线营销的模式正在被AI业务重塑,AI业务贡献比重大幅提升,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增长确定性,也使百度在全球AI商业化进程中牢牢占据了先发优势。
02
自动驾驶:全球迎来规模化
在AI能力落地的过程中,搜索和云服务等老产品已经找到抓手,通过AI重塑,实现效率和体验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萝卜快跑也加速出海。
财报显示,萝卜快跑Q3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达310万,同比增长212%,相较二季度的148%增速持续加速。
从全球视野来看,2025年,自动驾驶迎来了全球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Waymo在美国多座城市运营超过2000辆自动驾驶车辆,累计完成超过1000万次出行服务,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五倍,且未造成任何人类死亡。与此同时,百度萝卜快跑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累计出行超过1700万次,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月单周全无人订单超过25万次,并计划在欧洲、中东和香港大规模部署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虽然以驾驶辅助为主,但通过全球数百万车辆数据持续优化FSD系统,也在为未来全自动驾驶商业化奠定基础。
无人驾驶商业化的核心不再是单一技术炫酷,而是建立安全可信、成本可控、可快速复制的商业闭环。
在安全性方面,萝卜快跑全无人驾驶汽车平均每行驶1014万公里才会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且从未发生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事故。这一数据不仅远超人类驾驶员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谷歌Waymo安全水平。此前,谷歌Waymo曾公开相似的安全数据,其全无人驾驶里程约为1.54亿公里,其无人车每行驶454万公里就会出现一次安全气囊弹出事故。而人类驾驶员数据为97万公里。
同时,萝卜快跑通过第六代无人车将车辆成本控制在20.46万元,仅为Waymo的1/7,低于特斯拉计划2026量产的CyberCab。
自动驾驶正在形成全球竞争的新格局。《时代周刊》将萝卜快跑视为Waymo的竞争对手,《财富》杂志也因其行业影响力“改变世界公司”榜单,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开始主动塑造全球战略节奏。萝卜快跑采取“技术平台+本地运营巨头”的模式,与Uber、Lyft合作输出整套无人运力系统,从而降低政策风险和运营成本,实现快速、可持续的规模化落地。

03
全栈能力:商业化与战略主动权的根基
大规模AI落地的实现,离不开完整的全栈能力支撑。
以百度为例,其AI业务的高速增长,反映出市场对全栈玩家的认可。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覆盖从自研芯片昆仑芯、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到文心大模型,再到搜索、智能体等场景化应用,形成四层架构,为长期竞争力提供支撑。
百度的全栈战略呈现出典型的倒三角闭环——芯片为基础,模型创造价值,应用放大生产力。
在这一逻辑下,百度部署了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集群,并发布新一代昆仑芯与超节点产品天池,为大模型训练和多模态推理提供算力保障;飞桨深度学习框架覆盖2333万开发者,是中国唯一可与TensorFlow和PyTorch正面竞争的开源平台;原生全模态模型文心5.0,参数量达2.4万亿,其多模态理解、指令遵循、创意写作、事实性、智能体规划与工具应用等表现尤其出色;应用端的搜索、智能体与AI营销产品,将能力落地并转化为可量化生产力。
全球唯二具备全栈能力的科技公司是谷歌和百度。
对比来看,谷歌的AI战略同样强调全栈能力,但重点略有不同。相比百度“全产品重构”策略,谷歌更倾向于在既有业务中内化AI能力,将新技术嵌入成熟生态,而非全面重做业务。这种策略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得谷歌在大规模商业化中的风险相对可控,但同时可能限制其在新业务模式探索上的灵活性。
无论是百度还是谷歌,全栈能力都是推动大规模商业化的根基。底层算力、模型能力与应用落地的端到端闭环,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百度以自主研发和全产品重构为典型案例,展示了全栈战略如何加速AI从技术积累向商业贡献转化。
栈能力的厚度,无疑是决定能否长期占据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AI全栈能力的进一步商业化落地,企业能否掌握产业主动权,将取决于从技术积累到应用落地的闭环执行力。
在业绩会上,百度CFO表示,百度2023年以来在AI领域投入已超1000亿元,未来将持续加大AI投入。
在AI全栈布局支撑下,百度不仅重塑了收入结构和技术护城河,也为公司在市场和资本层面重夺主动权提供了基础:AI不再只是概念,而是可量化的生产力,正在推动百度从搜索公司向AI平台公司转型,奠定未来长期增长的核心动力。
近期,近20家机构上调百度目标价,华泰证券估值看高至826亿美元,反映资本市场对百度AI战略的认可与预期提升。

百度的AI长期战略,不只是技术堆叠,更是一场从认知到产业的系统性重构。正如李彦宏所言,当AI能力被内化,成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可以预见,在这条长期主义之路上,百度已经为下一轮技术与市场竞争赢得了主动权,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AI发展样板。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