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给中国Robotaxi泼冷水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孙晓巍
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11月6日,自动驾驶赛道头部玩家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同时在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堪称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大事件。而实际上,就在一年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已经相继赴美上市,相隔时间也只有一个月时间。
为什么双雄竞速一再上演?本质上依然是加速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而这背后,其实折射了行业的另一现实:在市场、资方等待了十年之久,谁都在等待头部玩家的一个确定性答案。
可在上市当天,确定性的答案没有到来,两者收盘破发:小马智行上市首日股价下跌9.28%,报126.1港元/股,总市值546.70亿港元;文远知行股价下跌9.96%,报24.40港元/股,总市值250.49亿港元。
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甚至是市场态度的正常表达。而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科技公司想要在浪潮中脱颖而出,总要经历坎坷:英伟达距离破产曾只有三十天,特斯拉为了应急甚至还挪用过客户支付的定金来发工资。
而当前技术难度最高、商业潜力最大的Robotaxi赛道,恰是黎明前的黑暗。
小马、文行的财报都在显示营收在快速增长,伴随着亏损仍然没有转正的迹象。而另一方面,行业爆发又在眼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表示,2025年1-7月,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销量达776万辆,渗透率为62.6%。预计未来3年内L3级自动驾驶将全面突破,5至8年内L4级自动驾驶将实现有效突破。
Robotaxi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迎来关键转折成为定局。
显然,行业大浪淘沙,已经开始。
上市一盆冷水?这才是行业成熟该有的样子
实际上,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市场遇冷,已经是行业的拐点标志。如果从 2016 年算起,短短十年间,Robotaxi 赛道已经走完了从资本狂热到市场冷静的完整轮回。
来看一组数据。2023 至 2025 年间,国内外出现实质倒闭迹象的 L4 初创公司已超十家,80% 的危机集中在 2025 年爆发。在国内,曾估值 20 亿元的中智行,最终竟然因无力清偿 1.5 万元劳动仲裁款黯然退场,巨额债务因 “无财产可供执行” 让债权人诉求落空。在海外,明星自动驾驶企业Motional 也裁员 40% 并停止商业运营。显然,Robotaxi 行业的 “幸存者游戏” 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上市破发与市场遇冷,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该过分质疑、揣测。
从全局来看,2025 年中国 AI 领域共有830 亿元融资,而自动驾驶行业的资金流入呈现出 “头部集中” 特征。这一特征的背后,是资本对确定性的追求,对技术实力的辨别。换句话说,资本正在理性回归,而现在还能融到钱的企业,才是赛道中真正有希望走到最后的种子选手。
从今年看,Robotaxi 赛道的上市前融资,仅有滴滴、哈啰等企业仍吸引眼球,原因在于平台企业拥有天然流量池这一自动驾驶规模化的核心要素。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头部企业能够赴港上市融资,则是另一种路线:创业型自动驾驶企业的自身技术实力、商业模式经过上轮考验,集体晋级淘汰赛,而晋级的原因就写在招股书中。
以小马智行为例,其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实现常态化运行,总规模突破720台,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四个一线城市全无人商业化运营许可的企业。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已累计测试里程超5500万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超1000万公里。其第七代Robotaxi车型已采用自研的车规级域控制器,同时也是全球首家使用车规级SoC计算芯片,实现L4级全无人Robotaxi的公司,而且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大幅下降 70%,整套硬件系统设计寿命长达10年60万公里,具备量产条件。
既然在自动驾驶的技术、应用环节积累相当深厚,可为什么小马上市后依然破发?答案就要从市场角度来探寻了。
数据喧闹,小马们的努力没有被看见
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对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疑问。
招股书显示,小马智行2025年上半年亏损率为256%,净亏损9064万美元,而在2022年至2024年,小马累计亏损约39亿元;文远知行的亏损则更为严重,过去三年分别亏损12.98亿元、19.82亿元和25.17亿元,累计亏损57.97亿元。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亏损,市场短时间内自然无法认同小马智行等的上市价值,但实际上,如果仔细研究了技术类自动驾驶企业的营收、成本结构,很多人得出一个基本结论:Robotaxi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企业亏损几乎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技术是Robotaxi落地的核心根基,而赛道内玩家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差生”,因为现有技术体系在真实复杂场景中的可靠性与泛化能力仍未达到完全商业化要求,只能拼命补课。另一种是优等生,技术能力处于业界前沿。后者的典型就是小马智行,其技术平台在诸多场景中已展现出强大的可靠性与泛化能力,而研发投入也多用于定义和掌控下一代的自动驾驶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技术走在了时代前沿。但是,强如小马智行,也要面对高昂的投入研发成本与研发成果落地的时间差,亏损在所难免。以小马智行的“世界模型”为例,其已实现每周可生成100亿公里的测试数据,且第七代自动驾驶方案在适配新车型时已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但因为虚拟场景与真实路况的差异仍需大量真实路测数据校准,仍需持续迭代应对场景多样性,所以这一Robotaxi创新技术就呈现出了巨大的两面性:技术层面贡献巨大,商业层面仍然需要时间。
这种矛盾在小马的收入结构上更为明显,小马智行业务分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服务、技术授权与应用三大板块。其中,核心的Robotaxi收入占比在2024年收入不足10%,而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Robotaxi收入为325.6万美元,仅占公司上半年营收3543万美元的9.2%。
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动摇小马智行们在Robotaxi的头部位置,因为技术是商业化的根基。而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为了抵达Robotaxi的彼岸,也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实现增收。一个有趣的往事是:在一年前的美股上市期间,小马智行在各方报道中仍执着于“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远知行为了给市场提供信心,名头则是“全球通用驾驶第一股”,招股书的业务覆盖出租车、小巴、货车、环卫车,多元化用意明显。
显然,对比之下,小马智行的信仰更为纯粹,但代价就是美股上市破发。不过,承受痛苦的小马智行在商业化面前也有优势,因为它更能直击痛点。亿欧智库2024年报告指出,当前国内Robotaxi平均单车日运营时间为68小时,而传统网约车则达到1214小时,最大差距来自于补能效率和返程空驶。Robotaxi在电量耗尽前必须安排空驶返程,这不仅拉低车队整体周转率,也推高单车边际运营成本,这也就是Robotaxi仍难以实现盈亏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小马智行已分别在北京、广州、深圳开展7x24小时全天候测试和运营,以延长日均运营时长,提升单车模型的经济性,为最终实现盈亏平衡探索路径。
如此看来,小马智行们市场遇冷,有着复杂因素。但市场态度绝不能抹杀这些公司为了实现突破而付出的努力。
技术信仰,逃出“依赖”
实际上,市场对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同日港股上市的反应,正是自动驾驶行业迈入价值验证期的表现。但反过来看,市场对小马智行们似乎又缺乏全面了解。这其中的一大误区就是Robotaxi落地过程中“车队依赖主机厂,流量依赖平台”的认知。可实际上,自动驾驶赛道玩家的定位各异,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载体确实是车辆,而自建车队的重资产模式远超技术公司承载能力。可像小马智行这样的公司,核心定位是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而非传统的主机厂技术供应商。其实现四大一线城市全无人收费运营,完成车队的规模化搭建,选择与丰田、广汽、北汽这样的主机厂合作,最重要的诉求是聚焦于新一代Robotaxi的共同研发、前装量产,共同推动Robotaxi降本与规模化落地,本质上,这是一种双向赋能、协同共进的战略伙伴关系。
而这种合作在业界并非个例,文远知行与吉利合作开发量产Robotaxi GXR,Momenta深度绑定上汽交付智己L7,均印证了技术公司与主机厂的相辅相成。
然后,另一个疑问是车队建成后,流量壁垒是否成为新的拦路虎。C端用户流量确实高度集中于互联网大厂如滴滴、高德、百度这样的出行平台,但问题是技术公司自建渠道就毫无价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孵化出新的流量巨头,QQ、微信、滴滴、支付宝,概莫如此。
再看小马智行们,为了寻求商业落地与规模化效率,走的也是多元化扩张道路。早在2018年小马智行就推出同名APP,目前,用户可以在手机软件应用“小马智行”及同名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如祺出行、锦江出行公众号等多个入口体验小马智行无人车;2024年,小马智行与高德宣布达成合作,其自动驾驶车辆已接入高德一体化出行平台;甚至在国外,小马智行也先后与Uber、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团、卢森堡 Emile Weber等知名出行平台达成合作,其用意就是构建多元立体的服务网络,以加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而多家出行平台对小马智行的态度也高度统一:作为全球头部自动驾驶企业,平台极力拥抱小马智行Robotaxi。
面对赛道内优势各异的对手,充满了技术信仰的Robotaxi先行者们如何破局,确实是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可以看到,小马智行们一再放出车队扩张计划,其用意毫无疑问也在提升体量和市占率,而且目标越来越接近实现。“当我们有1000台车的规模,运营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预计Robotaxi车队有望在年底达到千台规模。
为什么拐点如此临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马智行对自身的信心。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Robotaxi价值挖掘空间巨大,从留存率上看,“有不少人是回头客”,“大多数人坐过一次之后都会继续用”,这表明了这一领域独特的用户粘性,而这也正是Robotaxi实现其长期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无论如何,拨开喧嚣、质疑声浪带来的迷雾,中国Robotaxi已经离成熟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近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