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打响“缩表”保卫战:出清坏资产,扩大分润和自营
当前消金行业,正在考虑如何过冬。
一边是缩表阵痛,一边是风险上升,传出裁员降本、绩效收紧、奖金缩水消金的消金机构越来越多。
短期内行业承压在所难免,除了人力优化,消金机构还有哪些抓手去平滑周期波动?
经从行业内了解,目前消金机构正在加紧推动资产负债调优,重效益轻规模已成战略优先级。
具体路径包括,加速出清次级资产,加大线上分润助贷资产投放,推进车抵贷、房抵贷等自营业务。
行业洗牌仍将继续。业务转型需要时间,更需要体制机制的过渡与关切。
加速出清坏资产,客群上移
自4月助贷新规发布以来,资金方和助贷机构都收紧了风控策略,行业整体风险偏好变化。
从申贷客群的质量看,客户综合信用平均分持续上升,消金行业各分支平台正在集体向好客群转移。
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民营银行、持牌消金、头部互金、小贷行业的均分差异减小,客群走向趋同化。
特别是与银行相比,非银机构正在加速出清末端次级客群。这也就意味着,行业间内卷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虽难仍上,虽卷仍破。作为消金行业主力军之一,消金机构客群迁移正沿着以下路径开展:
(1)24%+客户的筛选和出清。从原24%+客群中筛选少量“可转化客群”(这些客群特征包括,征信良好但收入波动、具有还款意愿、年化风险8%-12%、匹配24%定价可以打平成本),通过降低利率至24%等促销实现客户留存。剩下高风险最差的次级客群,则通过催收、资产转让和民间借贷等加速出清。
(2)从表内迁移到表外,将不符合风险偏好的次级客群,推向下沉消金、信托、小贷等机构。
(3)通过外包赋能风控,优化表内资产。过助贷平台将部分次级客群外包,仍然通过自己放款,对表内资产进行结构和风险优化。
(4)自身保留优质客群,分层细化运营,强化差异化定价能力,不同定价不同渠道的策略完全不同,提额降价促销拉满。
(5)加大获取外部优质新客,直接投放力度增强;
(6)同时也进行交叉营销回流优质客户,整体客群往上走。
设想很丰富,现实很骨干。存量市场中,消金机构客群迁移自然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
(1)24%利率限制、收益空间变窄。很多消金机构的原有规模、用户、营收和利润目标可能无法完成,KPI面临调整压力。
(2)对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要求高,次级客群的数据缺失度高、风险识别、风险定价可能失效,迁移过程难度较大。
(3)流量垄断与获客成本高企。几家线上头部平台近乎垄断了市场流量,很难不与其合作获客,但营销费用较高。
(4)原有营销体系、产品、运营、风控体系都需要大变,组织和人员面临调整压力。
(5)行业规模整体震荡下行,好客户的竞争属于红海,好客户也面临资质下迁的压力。
当前,消金行业客群资质由劣向优排序如下:小贷公司<中小互金 <持牌消金/民营银行 <头部互金 <城商行<股份制 <国有大行。
扩大分润和自营,发力小微、车抵业务
消金行业更大的压力在于,担保增信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客户难以借新还旧,多头共债问题越发严重,还清后额度变为0的情况不是少数。
这就直接将风险传导至消金机构,致使不少机构的资产逾期指标进一步上升。为了缓解规模和风险的平衡,多家消金机构相应调整了业务方向。
一是扩大“风险分润业务”,填补增信业务缺口,加强头部腰部平台24%以内分润业务的合作。
二是增加自营消金业务的投放,加大获新力度,自营是消金机构自主可控必须要迈过的坎儿。
三是担保增信业务进一步收缩,稳住基本盘。24%增信业务的资金供大于求,真正24%内业务比较紧俏,抓住24%增信或者纯导流资产渠道。有资方表示,与上市助贷平台合作24%内业务难度在增加,甚至需要去抢。
四是24%+的业务低调展业。非强制绑定“24%+合规权益”,包括24%+会员、风险报告、保险、会员商城等。金融权益断开链接后,各家平台的权益路径探索也增加难度,普遍购买率不高,但退费率高。
五是加码新业务小微/车抵贷等。已有民营银行、消金机构在收缩信用贷的同时,增加小微业务、车抵/房抵贷业务。
最后
消金行业可能会步入规模和盈利的低增长新常态,信贷资源供大于求。
行业红海之中,红利更多在头部消金机构,而不在中小消金机构。头部消金机构的优势包括政策支持、贷款财政贴息、规模和品牌影响、自身流量和风控优势等。
未来几年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高,随着合规成本升高,定价和盈利水平下降,裁员降本、业务和人员优化、下调KPI也会成为常态。
不过也要相信,持牌消金行业这十五年一路走来,调整并非首次,也曾经历缩表、坏账减值上升、出清坏客户。
太阳之下无新事,这一次也能跨过,也将跨过。
来源:镭射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