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领先到被反超:青岛银行在区域竞争中“掉队”之谜

当前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资产质量波动与营收净利增速放缓已成为银行业的普遍趋势。

数据显示,2025年中报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收约2.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2.24亿元,增幅1.04%;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87亿元,同比微增0.8%,整体增长乏力。

在此背景下,银行个体表现分化显著,部分银行出现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比如:华夏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净利润同比下降8%;兰州银行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86%,利息净收入减少8.13%,非利息收入占比仅3.91%。

城商行业绩整体承压,作为城商行领域佼佼者的青岛银行亦面临诸多挑战。

内部隐忧“爆雷”

青岛银行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的成绩单。

据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6.62亿元,同比增长7.50%;实现归母净利润30.65亿元,同比增长16.05%,年化加权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5.75%,显示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但在营收净利双增长的表面光鲜下,结构失衡、零售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及子公司人事动荡等深层次问题正悄然浮现,为其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

细究收入结构,隐忧已然显现。青岛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2.19%,占总收入的69.97%,仍是主要收入来源;投资净收益同比大幅增长93.93%,占比提升至19.7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则同比下滑13.28%。

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动反映出两大隐忧:一是传统核心收入疲软,结构失衡加剧。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增速虽回升,但主要依赖生息资产规模扩张,盈利能力并未实质性增强;二是盈利增长高度依赖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同比激增,成为主要拉动力,存在周期性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岛银行零售资产质量的持续恶化。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至2.38%,较2020年的0.54%翻了近四倍,风险累积效应持续显现。

零售贷款不良率高企与青岛银行过去几年互联网助贷业务快速扩张密切相关。这种合作模式虽然能够短期内做大规模,但风险审批的外部依赖性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容易暴露出风险敞口与合规隐患。

与此同时,青岛银行子公司青银理财两年内多次更换负责人,导致市场化核心人才流失。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重要战场。青银理财的人事动荡不仅可能影响其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可能动摇母行中间业务的基础,进一步加剧青岛银行收入结构的不平衡。

在银行业分化加剧的大背景下,青岛银行能否克服当前困境,实现高质量转型,仍是个未知数。

龙头易主,追兵渐近

在区域金融市场的激烈角逐中,青岛银行山东城商行“一哥”的宝座悄然易主。

回顾过往,青岛银行曾拥有显著的优势。Wind数据显示,2021年末,青岛银行总资产较齐鲁银行多出近900亿元。然而,这一领先优势并未能持续巩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被齐鲁银行逐步蚕食,直至被超越。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齐鲁银行营收同比增幅为5.77%,至67.8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幅达16.24%,至27.27亿元;青岛银行营收同比增长7.49%,为76.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幅也达16.27%,为31.52亿元。

两行增速基本持平,但齐鲁银行已在资产规模上实现反超。截至2025年6月末,齐鲁银行总资产达7513.05亿元,首次超过青岛银行的7430.28亿元。

青岛银行被反超,并非源于对手的爆发式增长,更多是自身深层问题的累积效应所致。

一方面,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束缚扩张手脚。2025年中报显示,青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降至13.52%、10.52%和9.05%。

青岛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逼近监管红线,且连续多年的下行趋势,清晰地表明其过去的业务扩张对资本消耗过快。这严重限制了青岛银行通过信贷投放等重资本业务进行规模扩张的能力,使其在“跑马圈地”的竞争中后继乏力。

另一方面,资产质量与风险抵御能力存忧。

尽管青岛银行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降至1.12%,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52.80%,资产质量呈现改善趋势,但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仍存差距。同期,齐鲁银行不良贷款率1.09%,拨备覆盖率343.24%,显示出更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除头部同业的压制外,山东区域内其他银行的快速崛起,使青岛银行腹背受敌。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烟台银行同比增长17.41%;济宁银行、泰安银行也分别实现15.91%和13.03%的较高增长,且大部分银行营收增速在5%-10%之间;净利润方面,几乎一半的银行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泰安银行也实现了10.6%的同比增幅。

青岛银行被齐鲁银行反超,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它表明,在银行业的竞争中,青岛银行仅凭过去的规模优势不足以维持长期领先,稳健的资本管理、卓越的风险控制和持续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王道。

高质量转型,挑战重重

中国城商行阵营正经历一场无声却残酷的“分化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曾经的同路人,如今已走向不同的命运岔口,有的凭借特色化经营稳健前行,有的则因同质化竞争与风险累积而步履蹒跚。青岛银行不仅未能独善其身,内部的结构性隐忧反而在外部剧变的冲击下愈发凸显,可谓内外交困。

在剧变的城商行竞争格局下,青岛银行的突围关键在于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内生性增长的根本转变。

一方面,青岛银行必须将风险管控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当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拨备覆盖率坚实可靠,增长才能拥有稳固的根基。另一方面,青岛银行需要构建区别于同业的“护城河”,实现高质量增长。

2025年上半年,青岛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312.25亿元,增幅20.85%。这一方向不仅精准契合了山东省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战略,更是高风险定价能力的体现。

一来,借助大数据风控,穿透式识别科技创新企业的潜在价值与风险,解决“不敢贷、不会贷”的问题,从而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将不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二来,通过场景化产品创新,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链、供应链的具体环节,打造难以复制的特色标签,从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青岛银行而言,失去资产规模的暂时领先并非终点,若能借此契机完成战略重塑,反而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未来区域金融领跑者的桂冠,不会属于执着于规模攀比的追赶者,而将归属那些能够驾驭增长节奏、筑牢风险底线、打造特色壁垒的稳健经营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