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据当商品卖,盈利难掩“慢增长”困局,企查查欲上市寻出路
撰稿 | 何威
来源 | 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企查查这家以“查企业、查老板、查关系”为核心的平台,于今年10月10日正式递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募资15亿元。
按理来说,企查查这种数据型APP,是妥妥的现金奶牛,那怎么还要伸手要钱呢?
主要是因为当前商业大数据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企查查的下一步是想借助AI突破瓶颈巩固优势。
这两年时间,“遇事不定找AI”,已经成了众多互联网公司惯用的套路,但AI真的是一个良方吗?在企查查市场扩张的背景下,合规管理又有哪些短板呢?
一、营收、利润双丰收
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营收与利润的同步稳健增长,本质是商业大数据服务刚需属性的直接落地。当期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分别完成2024年全年目标的53%和54%,今年业绩靓眼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2022-2024年企查查营收从5.18亿元增至7.08亿元,净利润从1.90亿元升至3.17亿元,叠加2025年上半年表现,三年半连续增长曲线的背后,是千万级企业用户对标准化数据服务的刚性需求在持续发力。
但需警惕的是,增长节奏已显露放缓迹象,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达17.2%,而以2024年上半年3.45亿元营收估算,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仅约8.9%,近乎腰斩的增速与核心用户池趋近饱和的行业现状高度契合。
这意味着,若不能在新场景中找到突破点,企查查未来的增长可持续性将面临显著挑战。
企查查上半年毛利率攀升至90.74%,较2024年的88.81%提升1.93个百分点,实现2022年以来的连续四年增长。这一数据不仅显著高于同期行业均值87.57%,更与金山办公、合合信息等头部企业共同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而较高的毛利,主要源于会员类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应,企查查标准化产品收入增速持续高于成本增速,此类产品边际成本极低,随着用户规模扩大,毛利空间自然持续拓宽。与2022年87.24%的毛利率基数相比,四年累计提升3.5个百分点,“软件茅”的盈利韧性进一步凸显。
同时,营收想要获得持续增长,销售费的优化是企查查的另一个关键抓手。企查查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毕总,从2022年25.37%降至2025年上半年16.25%,9.12个百分点的降幅并非简单削减投入,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化运营成果。
通过挖掘用户行为数据,实现线上推广的精准触达与获客渠道的精细化筛选,让每一分营销费用都能精准对接高潜力付费用户,大幅提升了获客效率。这样来看,也难怪企查查能把目光投向大数据和AI领域了。
二、会员趋顶,增长乏力
此次上市,企查查准备以15亿元募资推进商业大数据技术升级,但实际上这种升级实际上已经滞后了。
其竞争对手合合信息早在2021年便成功登陆科创板,募资14.1亿元,重点投入智能文字识别与商业大数据研发。
截至2024年末,合合信息已完成AI算法迭代与B端解决方案升级,服务覆盖超200万家企业客户,在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反观企查查,虽在2023年10月就完成了D +轮融资,估值近100亿元,但却迟至2025年10月才递交主板IPO申请启动募资。
与合合信息相比,企查查上市时间滞后近4年,技术升级更是晚了整整一年。在这快速发展的行业中,一年的时间足以让竞争对手建立起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
当企查查还在为募资做准备时,合合信息等竞品已经凭借先发优势,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将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
企查查15亿元募资投向的“C端产品升级”“B端技术研发”等方向,看似合理,实则已成为合合信息等竞品的成熟布局领域。
这种战略滞后性使得企查查难凭资金投入形成差异化优势,反而可能因技术同质化陷入“被动追赶”循环。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企查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募资效率与回报周期也因此存在显著不确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其核心业务的发展。
更严峻的是,核心会员业务增长已逼近行业天花板,直接动摇业绩基本盘。
作为营收占比超84%的核心支柱,企查查会员类产品增长动能持续衰减,数据显示,其付费用户数从2022年的90.62万增至2024年的104.8万,两年仅净增14.18万,年均复合增速不足8%;2025年上半年付费用户54.83万,较去年同期的52.4万仅微增4.6%,增长曲线近乎平缓。
同时,作为付费用户核心来源的累计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从2024年末的8420.75万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011.25万,首次出现环比下滑,意味着用户池激活效率下降。
从行业维度测算,国内商业查询核心用户群体总量约350-400万人,按企查查当前104.8万付费用户规模,渗透率已达26%-30%,剩余市场空间仅能支撑年均5%以内的增长。
尽管平均每付费用户收入从2024年的597.41元升至624.01元,但单用户价值提升幅度难以抵消用户数量增长放缓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会员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速降至6.8%,较2023年的18.7%大幅回落。
两大风险叠加更放大发展隐患,滞后的募资布局难快速突破会员增长瓶颈,而会员业务疲软又会削弱资金投入的回报预期。
若15亿元募资不能快速转化为差异化B端解决方案,其既无法破解会员增长乏力困局,又可能在C端市场被竞品进一步挤压份额,市场地位将面临双重承压。
三、合规业务“两张皮”
企查查的内部风险已深度渗透至治理架构、业务运营与合规管理的核心环节,这类根植于企业自身的问题,较外部市场竞争更具根本性威胁,且三者相互交织、层层传导,持续放大经营隐患。
从治理架构来看,股权结构的“一股独大”构成首要风险,招股书显示,实际控制人陈德强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约50%的股份,形成绝对控盘格局。
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能在短期内提升决策效率,却极易催生“一言堂”式管理,缺乏权力制衡的治理模式,不仅可能引发关联交易暗箱操作、战略决策情绪化等问题,更在员工激励层面埋下隐患。
员工持股平台苏州知彼、苏州知己均由陈德强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名义上的员工持股实质沦为“控制权延伸”,导致员工话语权被严重架空,既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更可能抑制组织创新活力,与现代企业治理所要求的多元化制衡体系严重脱节。
在业务运营层面,数据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缺陷已成为致命短板。作为以大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平台,企查查的数据处理能力始终未能跟上业务扩张步伐。
一方面,数据准确性屡遭市场质疑,曾因抓取错误信息并推送“蚂蚁微贷清算”不实内容陷入不正当竞争诉讼,近年更因信息错配、违规公开用户私人电.话引发骚扰投诉等问题,累计产生151条立案信息。
另一方面,为追求“数据广度”与“更新速度”,公司长期陷入“重抓取、轻核验”的误区,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未充分剔除、企业信用数据偏差未及时更正等问题频发。
合规管理的滞后性则形成贯穿全业务链的风险敞口,2025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的行政处罚便是直接体现,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款1万元,时任征信业务部主管魏某莉因负有责任被罚款300元。
此次处罚并非偶然,而是合规体系残缺的集中爆发,主管人员被直接追责的结果,印证违规问题源于部门层面的流程漏洞,而非孤立的操作失误。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企查查合规与业务的“两张皮”现象,在反洗钱、受益所有人识别等需强化合规管理的领域,企查查虽对外宣称构建了“全链路管理体系”,但内部未建立有效的合规嵌入机制,导致数据处理等核心环节频繁触碰监管红线。
尤其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风险更为突出,企查查明确坦言“难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可能存在敏感信息泄露风险”,这种自我警示恰恰暴露了公司在合规技术投入、风险预判能力上的薄弱,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刚性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值得警惕的是,这三大内部风险已形成清晰的传导链条,治理结构失衡导致合规投入被忽视,数据管理粗放又进一步放大合规漏洞,最终通过行政处罚、诉讼纠纷等形式外化,既严重侵蚀用户信任,更可能对公司IPO进程形成阻碍。
若不能从股权制衡、数据全流程管控、合规前置化三大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企查查以数据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根基将持续动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