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2绝对不是另外一个抖音
文 | 凹凸快
AI万神殿 原创出品
山姆奥特曼坏事做尽,完全不考虑中国媒体老师的国庆假期,Sora 2就这么毫无征兆的上线了。
不出意外,各大媒体、自媒体的文章又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各位媒体老师们像嗜血的鲨鱼,一窝蜂而上,从各个角度把这个APP的底裤扒了个精光。
更好版本的TikTok、AI增强的Instagram……奥特曼献祭一张脸,点燃了全球用户的创作欲。
我不知道TikTok的员工这个假期焦虑不焦虑,反正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为什么我再也找不到那种AI进步带来的兴奋感了?
为什么现在大模型越来越强大,但是再也没有GPT3.5、DeepSeek R1这两个「旧世界」模型带来的震撼呢?
这个感受最近几个月格外明显,从最近DeepSeek集中更新的V3.1、V3.1-Terminus、V3.2-Exp,到前不久人人喊打的GPT5,以及国产大模型Qwen3、Kimi K2、GLM-4.6……这些大模型放在一起简直跟贯口一样,每一家都宣称自己SOTA了,在各大产品榜单上,前浪几周内就会被后浪狠狠地拍在沙滩上。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没有感到任何实感,只觉得这些离我越来越远。
图片由 GPT 生成,吐槽起来自己也是毫不留情
同样的感受出现在我去参观WAIC的时候,机器人场馆清一色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仿真面部、动力结构一切都是那么雷同,为什么非得是人形?就连工业场景也是?
我到现在为止也没看到哪一家的机器人能实实在在走进消费者家里,每一台人形机器人的终局都是卖给科研机构、卖给学校。把机器人做成人形,到头来都是博了个眼球、方便拿更多的投资,再去讲一个更大的故事,等着大冤种来买单。
只不过,这个大冤种是风投还是二级市场的韭菜就说不准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认为AI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Creators,一类是Users。前者包含AI的从业者、媒体老师们,有人负责探索AI的边界,有人负责生产和搬运「炸裂」眼球的内容。
但是更多的用户是Users,大家使用AI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各个版本的模型管道把tokens转化成体验、成果。
我不在乎AI是怎么运行的,会到哪里去。我特么只关心能不能把我交代的活老老实实交付了。而且对多数用户来说,AI能力足够强,已经能够应付日常90%以上的场景了。
可悲的是,这两类人群中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Creators忙着打榜、造热点,忙着圈地自萌,Users看得一头雾水。
这是Manus作为Agent版本之神,却在舆论场上经历了口碑炸裂、口诛笔伐、再均值回归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Sora 2出来之后,我却没有那么兴奋的原因。因为它绝对不是另外一个TikTok,用户也不需要一个新的TikTok,Sora 2真正面向的是更懂AI、更懂内容、更善于设置传播议程的Creators。
这是一个更小众、更精英的群体,而不是AI最终应该面对的普罗大众。
所以,我不负责任地说一句:如果大模型再没有体验的指数级跃升,可能这事就凉了。
大模型的基础能力足矣应对多数用户的多数场景了,雷同的能力、雷同的Chatbot样式、甚至雷同的定价,都让我感觉审美疲劳。
我只想要一个真正能干活、而且足够便宜的赛博搭子、牛马、甚至伴侣,而不是存在于传播议程中、高高在上的「神」。
不过,我依然对于AI抱有期待,虽然基础大模型到了平台期,但是这也给AI应用的发展留了一丝空隙——在未来AI应用可能才是多数人第一次跟AI亲密接触的连接器。不管我们称之为AI原生应用、还是Agent……
大模型提供基础技术能力,AI应用封装起来这些能力,变成用户们触手可及的果实。即使强如OpenAI,也需要在基础模型和做应用之间做出抉择(ChatGPT Pulse、Sora 2的发布已经初见端倪)。
或许,这才是一个新周期真正的开始:模型不再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应用、场景、体验才是下一幕的剧情。
Sora 2不是TikTok,也不是GPT3.5式的「旧世界奇迹」,它更像是一块试金石,把Creators与Users的鸿沟照得更清楚。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无比期待重新找回初见AI的那种激动。
*本文如有提及上市公司,仅作为研究交流用途,不构成推荐股票或相关金融产品的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