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塑股份IPO板块换来换去:应收账款占比激增,产能利用率下降
《港湾商业观察》萧秀妮
2025年9月26日,广东中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塑股份)递表深交所创业板,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
回溯过往,中塑股份于2023年10月提交辅导备案材料,锁定深交所创业板为目标。然而,到了2025年2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基于自身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计划将上市板块从创业板转向北交所。
仅隔3个月,公司战略再次生变,于5月7日宣布重新申请创业板上市,期间辅导机构始终为国信证券。中塑股份的IPO之路波折重重,或是其背后经营的现实问题逐渐凸显。
1
核心产品单价持续下滑
据天眼查显示,中塑股份成立于2009年。中塑股份专注于改性工程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其核心产品包括改性PC、PC/ABS、PA等高性能工程材料,以及可激光直接成型(LDS)材料、纳米注塑(NMT)专用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可满足消费电子、储能、汽车、家居家电等领域对材料“高强度、耐高温、低介电”等个性化需求。
作为公司营收基石,高性能工程材料在报告期内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5年1—3月(报告期内),高性能工程材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3亿元、4.52亿元、5.4亿元、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7.15%、85.68%、78.39%、73.10%,毛利率分别为24.02%、30.44%、27.21%、28.42%。
特种功能材料则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营业收入分别为6270.85万元、7527.89万元、1.46亿元、3912.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12.72%、14.26%、21.22%、25.89%;毛利率分别为39.63%、41.11%、45.54%、47.65%。
整体来看,报告期内,中塑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3亿元、5.37亿元、7亿元、1.5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2022年的5191.84万元增至2024年的1亿元,2025年一季度达2581.22万元,盈利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分别4.93亿元、5.28亿元、6.89亿元、1.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9.95%、98.37%、99.46%、99.71%。
并且,中塑股份报告期内的综合毛利率始终高于行业均值,分别为26.00%、31.52%、30.63%、33.20%,而2022年至2024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均值仅为21.15%、24.31%、21.42%,期间中塑股份最高领先幅度达到9.21个百分点。
2025年8月26日,公司最新披露半年报数据,其上半年业绩表现进一步印证增长韧性。2025年1-6月,中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2.93%;净利润5885.25万元,同比增长2.55%;归母净利润5913.6万元,同比增长3.04%;毛利率为33.67%,同比增长2.55个百分点。
从产品成本与售价维度分析,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产品单价持续下滑,但成本管控成效显著。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单位售价分别为2.54万元/吨、2.08万元/吨、1.78万元/吨、1.87万元/吨,变动率分别为-18.38%、-14.29%、4.85%;特种功能材料的单位售价分别为4.76万元/吨、4.49万元/吨、4.55万元/吨、4.51万元/吨,变动率分别为-5.54%、1.16%、-0.73%。
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93万元/吨、1.44万元/吨、1.3万元/吨、1.34万元/吨,变动率分别为-25.28%、-10.31%、3.12%;特种功能材料的单位成本分别为2.87万元/吨、2.65万元/吨、2.48万元/吨、2.36万元/吨,变动率分别为-7.84%、-6.45%、-4.58%。
对此,有业内知名财经评论员指出,通过采购渠道优化、生产工艺改进、供应链协同管理等精细化成本管控举措,在核心产品单价随行业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公司实现了“成本降幅大于售价降幅”的盈利格局。中塑股份综合毛利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差异从侧面印证了其产品在技术配方、工艺适配性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尤其在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细分领域的定制化能力。不过,投资者也应该持续关注高毛利率的可持续性问题。
而原材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或压缩净利润的增长空间,进而导致难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在报告期内,中塑股份的营业成本分别为3.65亿元、3.68亿元、4.86亿元、1.01亿元,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3.65亿元、3.59亿元、4.75亿元、1.01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9.96%、97.73%、97.9%、99.63%。
据披露信息显示,中塑股份主要原材料为聚碳酸酯等塑料基材、助剂、色粉等。报告期内,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分别为3.38亿元、3.27亿元、4.35亿元、9157.01万元,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分别为92.64%、91.16%、91.53%及90.77%。

这一成本结构意味着,上游塑料基材价格的波动将直接传导至公司成本端。若未来原油价格上涨推动聚碳酸酯、聚酰胺等石化下游产品价格高企,或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助剂、色粉等辅料价格上涨,而公司未能通过产品提价、工艺优化或供应链议价能力将成本压力有效传导至下游,将直接压缩净利润增长空间,进而对高毛利率水平的稳定性构成挑战。
2
应收账款占比大增,周转率待提升
除原材料成本压力,下游消费电子行业的季节性波动正向上游传导,给中塑股份的财务健康度带来双重考验。应收账款规模居高不下且周转率低于行业均值,存货金额持续增长且周转效率有待优化,两大指标的变化既反映出行业特性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也凸显出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挑战。
一方面,作为消费电子上游材料供应商,中塑股份的应收账款受下游行业季节性影响显著。报告期内,中塑股份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66亿元、2.13亿元、2.03亿元、1.8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0.4%、36.72%、29.2%和26.49%,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3.71%、39.62%、28.97%、124.67%。其中2025年一季度因营收季节性回落,该占比飙升至124.67%,或反映出期末回款节奏与营收确认周期的错配。
此外,应收账款减值准备余额分别为1334.60万元、1821.27万元、2812.91万元、2747.42万元。
从周转效率来看,中塑股份对下游客户的回款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资金回笼速度慢于同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77次、2.62次、3.03次、0.68次,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分别为3.95次、3.99次、4.11次、0.4次。
中塑股份于招股书中表示,由于公司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尤其是消费电子行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公司期末应收账款金额及占比均较高。如果出现公司客户资信状况、经营状况恶化,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甚至无法收回的情况,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受下游需求波动与产品定制化特性影响,中塑股份的存货规模同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5421.56万元、7899.87万元、8553.26万元、8045.22万元,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为986.13万元、866.07万元、1169.44万元、1145.80万元,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435.43万元、7033.79万元、7383.82万元和6899.4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0.78%、12.14%、10.63%和9.67%。
中塑股份的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均值。报告期内,存货周转率分别为6.03次、5.52次、5.9次、1.22次,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存货周转率均值分别为6.65次、6.72次、7.86次、2.21次。
对于存货管理风险,公司提示,若未来消费电子、储能等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或产品技术迭代导致现有存货减值,可能需要计提更多存货跌价准备,直接侵蚀公司利润;同时,存货规模过高也会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影响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加剧流动性压力。
报告期内,中塑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438.05万元、5670.45万元、1.03亿元、1206.91万元,占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24.5%、71.78%、103.11%和46.96%。其资产总额分别为4.12亿元、5.79亿元、6.95亿元、7.14亿元,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25次、1.08次、1.1次、0.22次,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均值分别为0.75次、0.69次、0.75次、0.17次。
3
产能利用率下降,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
不止于财务层面的风险,中塑股份在费用端承受的压力也较为显著,面临着“销售费用偏高、研发投入不足”的双重困境。
在报告期内,中塑股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164.68万元、2379.49万元、2918.71万元、705.9万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4.39%、4.43%、4.17%、4.66%;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3.13%、3.41%、3.07%、3.15%。
中塑股份表示,报告期内的公司销售费用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原因在于公司处于主要终端应用领域的产业链上游,其应用领域以消费电子为主,直接客户主要为零组件、模组和精密结构件制造企业,客户呈现数量众多且分布分散的特征,致使销售费用率相对较高。
在改性工程塑料行业“技术为王”的竞争格局下,中塑股份的研发投入呈现至规模增长、费率待升的特点。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持续提升,分别为1541.46万元、1574.14万元、2534.12万元、588万元,2022-2024年累计研发费用5649.72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27%,复合增长率为28.22%。
但从研发费用率来看,公司仍处于行业中等偏下水平。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12%、2.93%、3.62%、3.88%,除2025年一季度的3.88%略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3.77%外,2022年至2024年费率均低于行业均值。
同时,中塑股份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塑股份报告期内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叠加其他增值税、所得税优惠,各期税收优惠金额分别为859.42万元、1455.79万元、1963.28万元、453.71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4.66%、15.68%、17.31%、15.37%。
这意味着,若未来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后未能通过重新认定,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将直接导致税务成本上升。
产能扩张是中塑股份此次IPO的核心诉求之一。报告期内,报告期内公司总体产能分别为2.66万吨、3.28万吨、4.05万吨、1万吨,四年间增幅达52.26%;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42%、76.18%、84.01%、68.37%,今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的骤降是短期现象,又或是仍会蔓延,这恐怕也值得关注。
此次IPO公司拟募集6.98亿元资金,其中5.95亿元将重点投向三大产能及研发项目。详细来看,4.1亿元用于“高性能工程材料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高端改性工程塑料产能,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9511.05万元用于“江西中塑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强化华东地区供应链布局;8985.29万元用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弥补研发硬件短板;剩余1.0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优化营运资金结构。
股权结构方面,朱怀才、邓莲芳夫妇系中塑股份的共同实际控制人,二人合计控制公司73.26%的股份。其中,朱怀才直接持有中塑股份55.24%的股份,并通过众行致远控制公司9%的股份,邓莲芳直接持有公司9%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报告期内存有多次合规瑕疵问题,尽管目前已完成整改,但仍反映出内控管理曾存在漏洞。
据悉,中塑股份东莞工厂为满足临时仓储需求搭建的铁皮房,虽经出租方同意,但未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依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面临限期改正及最高不超过工程造价10%罚款的风险。公司计划搬迁至洪梅镇新建厂房以消除该风险,然搬迁进度及替代仓库衔接存在不确定性。
此前,中塑股份因产能扩大、使用再生塑料生产未及时办理环评手续,存在“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情形,后于2023年5月、2024年8月分别完成相关项目环保验收,超产能及再生塑料生产的合规问题已整改。
此外,中塑股份及子公司江西中塑曾未按时取得排污许可证,违反《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目前已补办完毕;报告期内,公司日常排污监测达标,未发生超许可范围排放情况。(港湾财经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