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参投的普瑞眼科,又快“破发”了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创业板天天涨,它却天天跌”。
近期普瑞眼科的股吧里,类似的散户吐槽声不绝于耳。甚至有投资者晒出持仓截图,感叹“选错标的,错失一轮行情”。
与市场情绪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025年8月初以来,创业板指数开启强势反弹模式,受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带动,累计涨幅超过40%,市场赚钱效应显著。
但同为创业板标的的普瑞眼科,股价却走出了截然相反的轨迹:从8月初42元的阶段性高点出发,期间虽有小幅回弹,但整体呈现震荡下探态势,截至10月初已跌至约37元,区间跌幅超11%,与创业板指数的凌厉涨势形成鲜明对比。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回溯普瑞眼科的上市历程,2022年7月登陆创业板时,因红杉资本、王思聪旗下普思资本在2019年Pre-IPO轮的参投背景而备受市场关注,彼时资本市场对其直营扩张模式和眼科赛道前景充满期待。
然而短短三年间,普瑞眼科的股价经历了从冲高到回落的过程,当前在创业板整体向好的行情下仍独树一帜地“走弱”,不仅折射出自身经营压力,也反映出眼科医疗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01
上市一年股价翻两倍
2022年7月5日,普瑞眼科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33.65元。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普瑞眼科的股价一路攀升,至2023年5月5日创下144.38元的历史最高点,较发行价累计上涨约330%。
这场股价狂欢的重要推手之一,是明星资本带来的信心溢价。
普瑞眼科背后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根据公开信息,王思聪的普思资本早在2019年就参与了普瑞眼科的Pre-IPO轮融资,同时与普思资本一同入股的还有红杉资本。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招股书显示,红杉资本参与普瑞眼科投资的主体为北京红杉铭德股权投资中心,经天眼查股权穿透后显示,其出资人中还包括京东董事刘强东等商界领袖。
明星资本的“背书效应”,为普瑞眼科的股价起飞注入了第一针强心剂。“明星资本曾参投”的标签持续发酵,为这家区域眼科连锁机构增添了稀缺性与话题度。在散户投资者占比颇高的创业板市场,这种明星资本光环带来的流量效应显著,推动股价在上市初期便脱离估值中枢,开启第一轮上涨行情。
业绩的“炸裂式增长”,则为股价翻倍提供了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2023年第一季度,普瑞眼科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39%,净利润同比暴涨335%。这一业绩扭转了2022年的低迷态势,远超市场预期。业绩暴增主要源于两点:一是疫情后眼科诊疗需求的集中释放,带来了“补偿性消费”;二是普瑞眼科通过并购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并表,直接增厚了当期的营收和净利润。
与此同时,普瑞眼科的核心业务表现亮眼。
截至2023年上半年,普瑞眼科的屈光项目收入占比已超过51%,毛利率超过50%。这类业务不依赖医保结算,受国家医保控费政策的影响小,保证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业绩炸裂的表现迅速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目光。
2023年第一季度,“医药女神”、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大举加仓普瑞眼科,总持股达到239万股,成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东。除了中欧基金以外,广发、汇添富等多个机构均出现在了当时普瑞眼科的十大流通股东里。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明星基金经理重仓,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
在2023年4月末发布一季报后,普瑞眼科迎来了约180家机构的扎堆调研。这种高度的市场关注度,直接催化了股价的快速拉升。在业绩公布后的5个交易日内,普瑞眼科股价大涨54%,成为当时A股市场最受瞩目的明星股之一。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截至2023年5月,普瑞眼科用不到一年时间创造了近两倍的股价涨幅。然而,两年多后的今天,其股价已跌回37元附近,较历史高点跌去逾75%,距离33.65元的发行价仅一步之遥。
这家曾受红杉资本、王思聪等明星资本以及知名机构追捧的眼科连锁上市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
02
光环褪去,机构离场
2023年一季度的业绩高光如同昙花一现,随着行业红利消退与内部经营问题暴露,普瑞眼科的盈利状况急转直下。
彼时支撑股价上涨的“补偿性消费”需求具有明显阶段性,进入2024年,眼科诊疗需求回归常态增长,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业绩开始迅速滑落。
数据显示,2024年普瑞眼科实现营收26.78亿元,同比下降1.46%;归母净利润亏损0.85亿元,同比下滑143%,这与2023年的盈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亏损背后,是核心业务的集体承压。
作为营收占比46%的支柱,普瑞眼科的屈光业务在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5.3%,毛利率从51.58%降至47.02%。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屈光手术价格战频发,单台手术均价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公司为维持市场份额加大营销投入,整体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2.19个百分点,进一步侵蚀利润。
白内障业务则遭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冲击。2024年全国范围内白内障人工晶体集中带量采购全面落地,中标价格平均降幅约60%,直接导致公司白内障项目收入同比下降3.04%,毛利率减少4.44个百分点至38.93%。
雪上加霜的是,在外部环境剧变的同时,普瑞眼科自身的激进扩张策略开始显现反噬效应。
2022年至2024年间,普瑞眼科新增了16家眼科医疗机构,规模达到35家,其中2024年单年即开业7家分院。这种“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新医院需要3-5年的市场培育期,在此期间会产生大量的折旧摊销、人工成本和营销费用,但对收入的贡献却严重滞后。
普瑞眼科在业绩预告中坦言,新开业医院尚处于市场培育期,其刚性开支对成本费用增长形成较大压力,这一因素直接拖累了公司的整体利润表现。最终,公司2024年亏损超过8500万元,迎来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资本层面,曾经的明星资本光环早已褪去。2024年末,机构投资者持续离场,不仅与红杉资本关联的北京红杉铭德股权投资中心退出十大股东名单,葛兰管理的中欧基金也消失在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针对股价持续下行,当前股价是否反映了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在区域市场的竞争策略有何差异化布局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普瑞眼科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资金的持续出逃进一步加剧了股价的下行压力,使得普瑞眼科的股价在2024年9月末一度跌至28.48元的低位,首次跌破发行价。
截图来源于东方财富
03
行业竞争加剧
业绩崩塌的背后,是眼科行业从“蓝海”转向“红海”的结构性变革,普瑞眼科夹在政策调控与头部挤压之间,生存空间不断收窄。
政策层面,医疗控费成为主旋律。除了白内障人工晶体国采,角膜塑形镜、青光眼用药等眼科耗材也被纳入集采预期,市场对眼科企业盈利稳定性的担忧持续升温。
2024年下半年,多地医保局对民营眼科医院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诊疗项目收费与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普瑞眼科部分医院因“过度医疗”问题被通报整改,影响了区域品牌形象。
市场竞争则呈现白热化态势,头部机构凭借规模优势加速收割市场份额。爱尔眼科2024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通过“中心医院+卫星医院”的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网络优势,其凭借集中采购与供应链优势,毛利率比普瑞眼科高出约6个百分点。
华厦眼科也在2024年新增12家直营医院,重点布局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对普瑞眼科的区域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后者的市场话语权持续弱化。
进入2025年,普瑞眼科的颓势并未得到明显扭转。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普瑞眼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6亿元,同比仅微增2.74%,增速较2024年全年进一步放缓;归母净利润则降至1467万元,同比大幅下滑66%。单季度表现尤为严峻,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7.17亿元,同比下降3.69%;归母净利润直接陷入亏损,亏损额达1260万元,一季度的微薄盈利被逐步吞噬。
业绩颓势源于政策冲击、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人工晶体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落地和医保DRG/DIP支付改革,持续压缩了视光以及白内障等项目的利润空间。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除屈光项目和综合眼病项目的毛利率微增以外,视光项目以及白内障项目的毛利率仍在持续下滑。
此外,直营扩张埋下的成本隐患仍在发酵,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有息负债已攀升至7.33亿元,较上年同期激增27.05%,而货币资金却同比下降7.25%至4.75亿元,短期偿债能力持续弱化。盈利困境与资金压力的双重绞杀,让普瑞眼科陷入“增收难增利、扩张难造血”的恶性循环,业绩颓势迟迟难见转机。
如今股价徘徊在37元附近,距离33.65元的发行价仅一步之遥。对于这家曾被明星资本加持、缔造过股价翻倍神话的企业而言,若不能快速在业务结构优化与成本控制上突围,再度“破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资本市场对其“成长故事”的信心修复,更需要用实打实的盈利数据重新证明。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