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丢掉的只是娃哈哈?不,是理性与文明的基石
空气中弥漫着不祥的破裂声,如同一种无形的撕裂。
那场宗老人设崩塌事件之后,娃哈哈并未轰然垮塌,而是被投入了某种舆论熬炼的升级版熔炉之中。而娃哈哈改名“娃小宗”的举措,宛如引信于火焰中再次燃爆。
社交媒体上那些堆积已久的情绪火药桶——“人设崩塌”的喧嚣汹涌澎湃,刺耳欲聋。某些看客们煞有介事地郑重宣告从此要“杯绝”娃哈哈,其姿态之决绝,仿佛正见证一部宏大史诗的终章。
他们搓手踟蹰,期待着下一幕更具戏剧性的“崩塌”,全然忘却了这舞台的背后——是一家拥有近四十年历史的民族企业,是数万家庭赖以维系的生计支柱,是密密麻麻、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更是几代中国企业家筚路蓝缕、负重前行的商业史诗。
01.
人设真的是一切么?
这场喧嚣,不过是当下社会深重病症的一个刺眼外显:
我们狂热地将商业实体与精心编织的“品牌人设”粗暴捆绑,沉溺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审判逻辑,进而在社交媒体的虚拟广场上,掀起一场又一场廉价的、嗜血的集体狂欢。
当娃哈哈被粗暴地抬上这扭曲的“人设祭坛”,供万众情绪肆意鞭笞宣泄之时,我们难道不该警醒地自问:
是谁在供奉这尊名为“人设即一切”的邪神?
又是谁在为这扭曲的价值观摇旗呐喊?
娃哈哈目前所经历的市场坎坷,是现代商业社会“品牌人格化”游戏已然走火入魔的明证。
很多时候,人们不再关心产品的配方是否科学、品质是否过硬、工艺是否精湛,反而死死攫住那个或被资本精心包装、推至台前的符号化形象,将其奉若信仰图腾。
更可悲的是,当这尊偶像一旦显露出其泥塑木雕的脆弱本质(或仅仅是外界想象中的脆弱)时,信徒们便立刻陷入一种巨大的幻灭与背叛感中,进而迸发出强烈的破坏快感——摧毁偶像本身竟成了另一种扭曲的“圆满”。
娃哈哈的此番遭遇,不过是这场规模浩大、代价高昂的“人设祭献”仪式中,最新鲜、也最醒目的牺牲品罢了。
宗庆后先生数十年苦心孤诣所塑造的“朴实民族企业家”形象,却因所谓的私德而瞬间崩塌。
公众长期熟悉的那个符号被瞬间打破,那些习惯于浅表认知与符号消费的人群立刻陷入了一种精神错愕与道德背叛的愤懑之中。
这种情绪迅速发酵、扭曲,转化为巨大的不信任能量。
他们不再相信企业的任何声明,对宗馥莉团队的任何行动都怀抱最深的疑忌,“娃小宗”这一充满家族情感与过渡意味的名字,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付诸最刻薄的嘲讽。
产品本身的价值——口感、品质、安全、性价比——被全然抛诸脑后,判断力彻底让位于“人设崩塌”带来的廉价情绪宣泄和站队冲动。
02.
狂欢爽了,留下了什么?
社交媒体平台在这场风暴中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它既是催化剂,更是放大器。
每一个情绪化的“抵制”标签,在算法的精准投喂与社群情绪共振的层层叠加下,迅速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舆论洪流。
在这个由碎片与情绪构筑的虚拟广场中,理性被压缩至极限,复杂被简化成口号,深度的思考让位于即时的情绪反应。
围观者对娃哈哈困境的嘲弄与幸灾乐祸,表面上披着道德评判的外衣,深层却深刻暴露了人性中某种幽暗的嗜血性:
目睹一个曾被视为“巨人”的企业踉跄摇摆,甚至可能跌下神坛,竟被某种集体潜意识视为一种扭曲的“娱乐满足”与“道德胜利”。
这种弥漫的旁观心理,本质上是怯懦的犬儒主义,甚至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精神施虐快感。
深处风暴漩涡中心的宗馥莉,其肩上的重担远超外界想象。
她不仅要直面因父亲个人风波而骤然崩塌的品牌信任体系,承受市场销售可能断崖式下滑的巨大经济压力;更要顶住“娃小宗”这一特殊时期品牌重塑行为所激起的汹涌的非理性抵制浪潮。
更为严峻的是,她必须在这混乱喧嚣的外部噪音中,稳住企业内部军心,艰难地调整这艘巨轮的航向,重塑核心管理层的权威,并引领整个庞大的组织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市场逻辑与消费偏好。
对宗馥莉而言,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品牌名称变更游戏,而是在父辈精神遗产与巨大舆论伤痕的复杂废墟之上,试图以自身的管理哲学、商业洞见和坚韧意志,重新熔铸、定义娃哈哈品牌未来价值内核的深刻而艰难的历程。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智慧、超常的定力,以及最为稀缺的资源——时间与空间。
而这两者,恰恰是外面那些挥舞着道德大棒、亢奋不已的围观者们最吝于给予的。
03.
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跳出“人设即原罪”的思维泥沼,需要整个社会拥有反思的勇气与理性的自觉。
一个成熟、健康、自信的社会评价体系,其基点理应回归到最基本、最核心的维度:
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安全可靠、品质卓越?
它是否真诚地履行了对庞大员工队伍的责任,提供了体面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
它是否通过创新的产品、高效的服务持续不断地为市场创造真实的价值?
它是否在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商业伦理?
这才是衡量一个企业价值与生命力的真正标尺。
企业,归根结底是经济组织,其血脉是产品与服务,其骨骼是管理与效率,其灵魂是创新与责任,而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偶像。
将人设等同于企业价值本身,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误解。
我们每一个身处舆论场的个体,都应当深刻自省:
在这场针对娃哈哈(或任何其他被架上祭坛的品牌)的喧嚣“人设绞刑”中,自己是否也曾有意无意地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是否也曾被情绪裹挟,放弃了独立判断?
当“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肆意横行,当“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冷漠看客心态持续侵蚀着社会的理性根基,我们最终伤害的,难道仅仅是某个特定企业的前景?
不!
我们戕害的,是整个社会赖以良性运行的商业伦理土壤,是契约精神得以生长的信任基础,是理性思辨能力得以发展的公共空间,更是我们自身赖以安身立命的文明基石。
每一次廉价的嘲讽,每一次盲目的抵制,每一次对“崩塌”的围观欢呼,都在为这病态的“人设祭坛”添柴加火,最终焚烧的,是我们所有人共享的文明殿堂。
娃哈哈正在经历的这场风暴,其震撼回响早已超越了一家企业的兴衰荣辱。
它是一面棱镜,清晰地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心态中某种令人忧虑的集体异化倾向。
当民族品牌被轻易地抬上“人设祭坛”成为待宰的牺牲,当碎片化的情绪审判替代了深度理性的公共思辨,当围观者的廉价狂欢吞噬了对建设性的殷切关切,我们所失去的,远不止一家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产业梦想的企业的未来。
我们正在失去的,是一个健康、多元、富有韧性的商业文明得以持续生长、进化所必需的理性、宽容与建设性的舆论环境。
这环境一旦毁坏,修复之难,代价之大,将超乎想象。
04.
拿来献祭的,是一个清醒的时代
宗馥莉此刻拾起的,绝不仅仅是父亲倾注毕生心血浇灌的商业王国。
她肩负的是一个更为沉重、更具普遍意义的时代命题:
在一个信息爆炸、情绪泛滥、理性稀缺的浮躁时代,如何以企业家的定力与智慧,重拾那几乎湮灭的理性之光?如何以坚韧的行动,向世人证明:
真正伟大的品牌,其生命力深植于品质、创新与责任之中,而非依附于任何易碎的人设幻影!
她重塑“娃小宗”品牌的艰辛旅程,注定不会平坦,但这旅程本身,就是一次拒绝将任何实体——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轻易钉死在“人设十字架”上的勇敢实践。
这场实践,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涅槃重生,更是对全社会认知能力与价值判断的一次深刻试炼与重塑!
今天,我们或许正以“人设崩塌”之名,带着某种道德优越感或娱乐心态,轻易丢弃了手中那瓶曾经熟悉的娃哈哈饮料。
然而,那瓶中盛装的,何止是解渴的液体?
它承载着数万产业工人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与汗水结晶,见证着一个民族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跌宕起伏与不屈奋斗,更映射着中国制造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谱!
当“非黑即白”的认知枷锁取代了辩证包容的智慧,一切丰饶复杂的真实都将被碾碎在舆论的滚石之下。
我们祭献于“人设祭坛”的,岂止是一个个品牌?
那是几代人的匠心、汗水与荣光,是一个民族商业精神本应扎根的土壤与脊梁!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