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租赁新规之下,涨房租就对了?
9月15日,《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从“野蛮生长”迈入依法规范成长的新阶段。
《条例》从租赁主体、房源供给、合同规范、权益保障等多方面作出系统性规定,为破解痛点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盘活存量房屋资产、培育住房租赁企业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新规落地,各方反应不一。
不少房东显得很淡定,他们的逻辑高度一致:“羊毛出在羊身上”。
涨房租就完事了。
涨房租,似乎成了不少出租方应对“合规成本”的“绝杀技”。看上去好像挺合理,但真的行得通吗?房租,是说涨就能涨起来的吗?
为什么有人认为房租会涨?
近年来,我国租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租房人口已近2.6亿人。其中,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规模已近4000万人。
与之相对的,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租赁房源都来自个人房东。多数房源老旧,在新规严格限制下,真正完全合规的房源比例并不高。
《条例》规定,用于出租的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
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此外,《条例》明确,租赁住房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应当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
此前,杭州一男子就因为花了6万元租到甲醛房登上热搜。入住两个月后身体不适,经检测房间甲醛超标2倍。但房东和中介称“房子多人住过,不存在甲醛问题”,房东拒绝退押金。
这类由炒房客低价收购后,用劣质材料快速装修的房屋,往往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俗称“串串房”,也是住房租赁市场上隐形的“健康杀手”。
另一类是更为常见的“隔断房”。尤其在城中村,以及城中心核心位置,为了租更高价、租更多人,往往存在大量这类房源。
目前,全国多地都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将有大批不合规房源被清退或整改。隔断房、串串房都得“强制消失”了。
与此同时,“租赁备案”成为刚性要求。
《条例》明确规定,出租人需办理房屋租赁备案,中介机构若未按要求完成备案将面临罚款。
房东不备案,租客也可以去备案。
以往私下交易、避开监管的做法不再可行。
事实上,“房东税”并非新税种,但伴随备案率上升和跨部门信息共享,税收监管实质性加强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这一背景下,不少房东认为,合规和税收成本最终将转嫁至租金。
此外,“租购同权”的表述也让一些人推测:学区类租房需求可能上升,好地段、好配套的房源或变得更紧俏。
简单来说,一方面,房东会通过涨价来转嫁合规成本和税款;另一方面,短期内可供出租的房源可能减少,同时学区房的需求上升。
综合这些因素,很多人预计房租将会上涨。
从租客反应来看,也有不少人考虑换房子。
刚来杭州工作的毕业生李梦目前租住在城中村里,月租1200元。看到新规实施后,她担心现在租住的房子会被清退,开始积极找房,却发现类似地段的房源租金普遍上涨30%以上。
租住在城西某公寓的慧慧也在考虑提前搬离。她所住的公寓隔音差、人员密集,早高峰等电梯就要十分钟。虽然原计划国庆后再换房,但担心新政导致房源减少、租金上涨,她已提前开始找房。
房租真的涨得动吗?
尽管上面这些逻辑似乎都指向“涨价”,但现实却可能恰恰相反。
当前租赁市场已明显进入买方市场,房租从两三年前就开始持续下跌。
尤其是最近两年,大量保障性租赁住房入市,使得市场化房源的竞争力明显减弱。除少数一线城市和杭州、成都等头部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外,大多数地区的租房市场都面临出租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房东面临合规和税务等成本上升,也很难通过涨租来转嫁,往往只能自行消化。
另一方面,在经济与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租客的整体支付能力并未显著提升。盲目涨租很可能导致房屋空置时间延长,反而降低房东的实际收益。
对房东而言,当前首要考虑的可能已经不是“涨不涨租金”,而是新规之下自己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大。
毕竟,只有先顺利出租,才能谈租金高低。
随着租赁淡季的到来,涨租更是难上加难。
总之,合规化成本上升正在推动市场深度洗牌,房租不仅难以涨价,反而留给个人房东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不少房东来说,将房源委托给专业机构运营,或许是更现实的选择。
写在最后
在当前租赁市场中,国企正持续扩大其影响力,专业化租赁机构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大浪淘沙之下,行业正在走向规范化。良好的市场秩序与健康竞争环境,才是一个行业能够长远、稳健发展的根本。
《条例》的实施也意味着,租房不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项关乎民生、需要长期主义与社会责任的事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