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深陷争议:“扫街榜”数据合规存隐忧,导航本质渐行渐远
9月10日,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构建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以全力支持线下餐饮及服务消费。高德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通过发放超10亿元补贴等措施,鼓励用户到店消费,希望每天能为线下餐饮及其他服务业多带去1000万客流。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高德地图作为曾经的导航利器,凭借其简洁、准确、反应迅速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好评。然而,随着其不断扩展功能边界,试图从单一的导航工具向综合性的本地生活平台转型,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尤其是其最新推出的“扫街榜”,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与质疑。
曾几何时,高德地图在用户心中是那样的纯粹与高效。无论是驾车出行、骑行探索还是步行导航,高德总能迅速规划出最优路线,成为人们出门在外的得力助手。然而,近年来,高德却仿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断在App中堆砌各种非核心功能,从交通出行到本地生活,从加油充电到景区门票,甚至延伸至买房租房、洗牙、电影、医美,乃至借钱等金融服务,俨然一个信息繁杂、入口众多的“万能杂货铺”。
这种功能的无序扩张,不仅没有提升用户体验,反而让高德地图变得臃肿不堪。导航,这一原本的核心功能,如今在高德地图中似乎成了冰山一角,用户在使用时不得不面对各种冗余信息的干扰,导致操作复杂度大幅上升。对于追求高效、简洁的用户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灾难。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群体,高德所谓的“长辈模式”更是被诟病为“适老刺客”,使用体验极差,仿佛被彻底忽视。
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高德地图似乎已经忘记了初心,其最新推出的“扫街榜”便是明证。该榜单被定位为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融合AI技术打造的生活服务榜单,并宣称“永不商业化”。然而,这一看似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数据合规的隐患。
首先,“基于真实导航、出行行为”的信息无疑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天眼查APP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而高德地图却将此类敏感信息用于构建“榜单”类产品,其必要性和合规性无疑值得商榷。
而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第五条中明确规定,“地图导航类,基本功能服务为‘定位和导航’,必要个人信息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
这一范围,无疑限定了地图导航类服务本身所需数据的边界。而若平台将超出基本导航功能的真实导航、出行行为数据,用于构建“榜单”类产品,其是否仍属于“必要”范畴?这一点,高德地图是否有具体的举措付诸行动?
其次,高德引入芝麻信用体系以提升评价可信度的做法,更是引发了广泛争议。从信息分类角度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将个人信息界定为“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信用评分、履约记录、消费偏好等均可纳入该范畴。在处理此类信息时,平台不仅需满足合规性前提,更需满足目的明确、最小必要、保障安全等原则。
具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高德地图将芝麻信用数据引入地图导航产品,其是否属于“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例如,若该排序服务仅作为可选项供用户浏览,其影响程度显著低于默认展示或算法推荐。
从用户授权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进一步规定,处理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等。换言之,平台在采集与使用信用相关信息时,需就上述要素一一向用户作出说明,并提供真实有效的同意机制。
信用数据的使用边界不仅取决于数据的来源与合规性,也取决于使用场景是否与用户初始行为预期相符。导航、搜索、到店路径规划,是用户在该类平台上的主动作业流程。若信用信息的加入并非用户显性请求所得,而高德地图引入芝麻信用体系,是不是以默认加权的方式构建服务层推荐,是否给予用户足够的透明度、选择权与用户设置等权限的提供?
从操作上来看,用户授权信用数据的前提是,对相关店铺进行评分,以“用户信用分”的形式存在,用来校准“用户评价分”真实性。作为对比,还有代表导航、搜索、到达和收藏等指标的“用户行为分”。
不过,平台将导航这一指标作为核心因素。但是,用户在居住小区,以及上班等较为熟悉的周边范围,往往却并不需要导航。同样,在四五线城市的常住居民,在前往常去门店时也一般也不会依赖导航。
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德的说法“前后矛盾”。不仅如此,高德的本地榜,即“本地人爱去”这一榜单,是如何牟定本地人的,仍有疑问待解。而从商家的角度而言,入驻平台还需要付费开通“高德旺铺”,才能管理团购等信息,否则有一定限制。
导航,作为一种“用完即走”的行为,其本质在于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路线规划服务。然而,高德地图在加入扫街榜等复杂功能后,却似乎背离了这一本质。用户在使用高德地图时,不得不面对各种冗余信息的干扰,导致操作复杂度大幅上升。原本简单的导航过程,如今却变得繁琐不堪,用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筛选有用信息。
更为严重的是,高德地图在追求功能多样化的过程中,似乎已经忽视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个简洁、易用的导航工具,而不是一个信息繁杂、操作复杂的“万能平台”。而高德地图所谓的“长辈模式”,在实际体验中却显得一言难尽,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在合规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高德地图在数据处理机制方面的缺失愈发凸显。天眼查APP显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保留模型使用记录。然而,高德地图在构建基于用户数据分发门店曝光位次的模型时,是否进行了充分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是否保留了模型使用记录?这些问题均未得到明确回应。
此外,高德地图在榜单对商户侧的作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若排序机制已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用户导航行为与线下消费路径,则榜单不仅是信息展示工具,还是具备潜在市场导流功能的平台型工具。然而,商户是否有知情权、是否能理解排名规则?用户是否能区分该榜单与平台普通推荐内容的差异性?高德地图是否给出了具体的对应办法?这些问题均关乎数据权利与信息治理的缺失,亟待高德地图给出明确答复。
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高德地图曾经以其简洁、准确、反应迅速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与好评。然而,随着其不断扩展功能边界,试图从单一的导航工具向综合性的本地生活平台转型,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浮现。尤其是其最新推出的“扫街榜”,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与质疑。
面对这些问题与质疑,高德地图需要深刻反思其发展路径与战略选择。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高德地图不应忽视用户体验与数据合规的重要性。只有回归初心,聚焦导航这一核心功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与数据合规性,高德地图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否则,等待它的,恐怕只能是用户的流失与市场的淘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