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光明乳业“三道枷锁”:需求萎缩、区域失衡、管理层内耗

素有“中国乳业第一股”之称的光明乳业,交出了一份令人忧心的半年报。

光明乳业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为124.72亿元,同比下降1.90%;归母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下降22.5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52亿元,同比下降27.79%;基本每股收益0.16元,营收、净利双降。

值得警惕的是,光明乳业营收下滑并非偶然的一次“失足”,而是连续四年的持续走低。2022年到2024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三连跌,营收分别约为282.1亿元、264.9亿元、242.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39%、6.13%、8.33%。

这般态势,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曾经的行业先锋,如今正一步步陷入发展的泥沼,被竞争对手越甩越远。

增长承压,处境艰难

中国乳制品市场历经多年高速增长后,已步入增速放缓的新阶段。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速分别为-6.5%、-2.4%、-2.7%。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乳制品产量为1433万吨,同比减少3%。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乳企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残酷现实。

一方面,乳制品行业需求承压,最明显的表现是原奶价格持续走低,终端市场也陷入持续性地价格博弈之中。

2025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显示,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04元还在持续走低,甚至是持续40多个月下滑,甚至已回落至2011年左右的水平,牧场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常温奶到低温酸奶,从儿童奶酪棒到成人奶粉,各大品牌在产品品类、包装设计、营销策略甚至价格定位上高度趋同,导致行业陷入“内卷式”增长困境。如何在同质化红海中突围,成为乳企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在乳制品行业增长承压的背景下,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等头部企业的差距正持续扩大。

回溯其发展轨迹,光明乳业早年凭借巴氏杀菌工艺最大程度锁住鲜奶营养与风味,在低温鲜奶市场奠定了先发优势。然而随着行业格局演变,液态奶市场中常温奶占比已突破七成,消费场景从即时饮用向家庭储备延伸,光明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重心,错失了常温奶高速增长的窗口期,最终被伊利、蒙牛反超。

更关键的是,当消费需求升级至新阶段,伊利凭借特仑苏、金典构建起高端白奶矩阵,蒙牛以纯甄、冠益乳覆盖常温酸奶与功能奶赛道,均通过大单品形成了强辨识度的品牌心智。反观光明,由于缺乏具有市场号召力的超级单品,既难以在高端化竞争中建立价格锚点,也无法通过爆品拉动整体品牌势能,市场份额随之持续收缩。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乳业第一股”,一度在市场中风光无限的光明乳业,处境愈发艰难。

三道枷锁,困住“笼中鸟”

在中国乳业市场竞争态势持续趋严的当下,光明乳业正面临“内外双压”的严峻考验。既要直面伊利、蒙牛等头部乳企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发起的市场围剿,又需破解内部长期积累的发展积弊。

区域市场布局的失衡,是困住光明乳业发展的第一道枷锁。光明乳业的成长基因深植于长三角市场尤其是上海地区,然而这种深度依赖如今已成为其最大的战略软肋。

按地区分类来看,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上海地区收入为34.88亿元,同比下滑6.93%;外地地区营收49.86亿元,同比下滑1.52%;境外地区营收39.36亿元,同比增长1.92%。一旦区域经济波动或竞争加剧,光明乳业便极易陷入增长停滞。

此外,区域市场的失衡不仅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薄弱,更反映出企业在渠道建设、品牌渗透和消费者教育方面的乏力。当伊利、蒙牛通过全国性渠道和强势营销不断挤压区域乳企的生存空间时,光明仍困在“地方强者”的标签中,未能建立起跨区域的品牌认同感和供应链能力。

居高不下的冷链成本,是压在光明乳业利润上的第二道枷锁。光明曾凭借低温鲜奶产品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正在被高昂的冷链成本所反噬。

从牧场到终端,全程低温保障需要巨大的能源、设备和运营投入,而这些成本在奶价敏感、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极难转嫁给消费者。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业成本101.21亿元,仅同比下降0.7%;毛利率为18.9%,与乳企龙头伊利股份的36.1%毛利率相比较低,而另一家区域型乳企新乳业毛利率同样也有30%。

其三,管理层的频繁变动,是阻碍光明乳业发展的第三道枷锁。在快消行业高度依赖渠道信任和品牌一致性的背景下,这种内部的不稳定性无疑放大了外部挑战。

自2018年以来,光明乳业六年更换三任董事长,频繁的人事更迭导致企业战略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黄黎明(现任董事长)自2021年接任后,光明乳业屡屡未能实现既定业绩目标,战略规划与市场实际严重脱节。

管理层动荡的背后,是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的问题。每一任领导者都试图推出新的战略方向,但从“新鲜”到“常温”、从“高端化”到“性价比”,产品策略的游移使得品牌定位模糊,渠道信心受损,最终导致执行层面的断裂和资源浪费。

简单来说,光明乳业的困境是:在依赖原有优势与开拓新市场之间、在坚持特色与控制成本之间、在战略定力与灵活调整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枷锁虽重但并非无解,关键在于能否以更大的勇气进行自我革新。

破局的时间不多了

当前,乳业行业“两超多强”的格局愈发稳固,留给光明乳业破局的时间已然不多。

从营收规模来看,光明乳业的“体量劣势”已非局部差距。2025年上半年,伊利、蒙牛乳业营收分别为619.33亿元、415.6亿元;在净利润方面,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分别实现72.00亿元、20.46亿元。

从资本市场来看,“两强”市值更是光明乳业遥不可及的存在。按总市值(9月9日)排名的前五位分别是:1798亿元的伊利股份、583亿元的蒙牛乳业、392亿元的中国飞鹤、162亿元的新乳业和120亿元的光明乳业。

从营收规模到资本市场表现,光明乳业与头部企业的差距已从“量”的落后演变为“质”的掉队,若想摆脱边缘化危机,亟需以更前瞻的战略视角重构发展定位。

一方面,光明乳业需在巩固低温奶优势的基础上,探索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打破产品创新乏力的僵局。

例如:针对母婴群体推出“优倍高钙高蛋白鲜牛奶”,针对健身人群推出“优倍低脂高纤鲜牛奶”,同时通过“72小时鲜达+活性营养检测报告”的透明化营销,重建消费者对“新鲜”的价值认知。

另一方面,光明乳业要优化区域市场布局,要么深耕华东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壁垒,要么找到差异化路径重启全国化进程。在稳固长三角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合作或差异化产品切入区域市场,避免与全国性品牌正面交锋,转而聚焦于具有消费升级潜力的二线城市和特色渠道。

同时,光明乳业还需利用数字化手段降低冷链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冷链物流效率,探索与第三方冷链平台合作以降低固定成本,同时考虑部分产品线向“短保+常温”混合模式转型,以平衡品质与成本。

总而言之,留给光明乳业的时间不多了,唯有重构发展定位,方能在“两超多强”的格局中撕开一道口子,重回行业主流赛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