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业绩修复、估值低企: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上半年交出不同答卷

在经历了数年的收缩与监管考验后,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正在显露新的复苏迹象。资本市场对这一板块的兴趣重新抬头,直接原因便是几家在美上市的头部公司—奇富科技、信也科技、乐信和小赢科技—纷纷交出超预期的半年报。不同于前几年单一依赖规模的“粗放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它们的成绩单更像是一场“多维度的答卷”:有的通过科技赋能重塑收入结构,有的凭借国际化打开新市场,还有的在风险成本下降中修复盈利能力。

量增与结构重塑的两条路径

上半年,这四家公司在收入和利润上几乎都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只是路径各不相同。

从营收来看,小赢科技增速最快。公司二季度实现营收22.73亿元人民币,同比大涨65.6%,在一众平台里脱颖而出。这背后是小赢贷款撮合与发放规模飙升至389.9亿元,活跃借款人数同比增加七成以上。小赢的体量尚小,但这种“量”的爆发极易在财报端体现,直接拉动收入的跳升。

奇富科技依旧是体量最大的玩家。二季度净营收达到52.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5%。公司强调平台化和轻资本模式,服务费与技术输出占比提升,帮助在监管趋紧的环境中保持收入稳步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奇富二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超过846亿元,虽然环比略有收缩,但年增幅仍达16%,显示公司在扩规模与守质量之间做出平衡。

信也科技则走了一条“稳中有升”的路线。Q2净营收35.78亿元,同比增长12.9%,累计上半年营收70.6亿元。其中,海外业务成为亮点:二季度国际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41.5%,贡献度首次超过22%。这条国际化曲线正在逐渐变成信也的第二增长引擎。

乐信的营收走势略显曲折。二季度总营收35.87亿元,同比下降1.5%,但环比却反弹16%。细看结构,科技赋能收入同比增长55%,电商分期平台收入增长11%,而信用撮合类收入则因APR下降与提前还款率上升而收缩。换句话说,乐信虽然在总营收上承压,但正在完成从传统息差向科技与场景驱动的转型。

利润端的表现更能说明问题。乐信最具戏剧性,二季度净利润5.11亿元,同比猛增126%,上半年净利累计9.42亿元,净利率较一季度提升了34个基点。信也的净利润也保持高增速,二季度达到7.51亿元,同比增长36.4%,非GAAP经营利润更是突破8.5亿元,主要得益于质量保证承诺损失减少和国际业务扩张。奇富科技Q2净利润17.31亿元,非GAAP净利18.49亿元,上半年合计净利超过35亿元,净利率长期维持在35%以上,显示公司营运效率持续高效。小赢科技虽然基数较小,但同样实现了Q2净利润5.28亿元(非GAAP 5.93亿元),同比增长27%,显示放量带来的经营杠杆效应。

简而言之,上半年四家公司的增长逻辑可以概括为:小赢靠“增量”冲高,信也靠“内外双轮”,乐信靠“结构切换”,奇富则凭借规模与效率“双保险”维持高利润率。尽管路径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收入与利润的双修复,行业进入新的复苏周期。

资产质量与业务动能:从防守到攻守平衡

收入和利润改善的背后,是资产质量的稳定乃至修复。几家公司的90天以上逾期率均保持在低位:奇富和信也约为1.9%—2%,乐信较一季度有所下降至3.1%,小赢的中短期逾期率同比明显改善。这一“集体下行”说明去年底行业普遍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已经得到缓解。

不过,几家公司的扩张路径存在差异。奇富和乐信仍以内地市场为核心,奇富二季度在贷余额约1400亿元,复借用户贡献超过九成,确保了组合稳定;乐信则更加倚重电商和分期场景的拉动。信也科技则把增长的第二曲线押在海外,二季度国际交易量同比增长近四成,收入占比超过22%,并通过AI风控在东南亚市场迅速复制中国经验。小赢科技几乎完全依赖国内市场,但通过推出“WinAgent”智能体平台,将AI应用在客服、贷后和风控环节,把原本数周的开发周期缩短到数小时,极大提升了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AI在今年已经从“锦上添花”变成了行业的“经营骨架”。无论是奇富在反欺诈和催收路由上的应用,乐信在运营与分期场景的渗透,还是信也的跨境风控模型迁移,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未来的竞争已不只是“资金成本之争”,而是“算法与数据能力之争”。

估值与市场预期:被低估的盈利机器?

如果只看财报,这四家公司上半年几乎都称得上“超预期”。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不完全同步:截至目前,它们的市盈率普遍只有2-6倍,明显低于美股同类公司的定价。

在美国,SoFi二季度净营收8.55亿美元、净利9700万美元,市场给予其近50倍的市盈率;Upstart刚刚扭亏为盈,仍能享受30倍以上的前瞻PE;Affirm尚未稳定盈利,但凭借“先买后付”的故事拿到7-8倍的市销率。相比之下,中国几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逊色:奇富上半年非GAAP净利润接近38亿元,乐信净利同比翻番,信也和小赢的利润增速也都在两位数以上。但它们的股价仍停留在低估值区间。

这种剪刀差,一方面源于中概股固有的风险溢价,另一方面则是“叙事”的差别:美股投资者愿意为“生态”和“未来市场”付费,而中概平台的增长更依赖效率与风险控制,看起来缺乏故事性。但如果盈利的确定性持续被验证,分红与回购不断兑现,低估值本身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吸引力。

四家金融科技公司的半年报,像是一场行业期中考试。有人靠规模取胜,有人依赖结构调整,有人把海外市场开辟成新舞台,有人则通过AI在效率上跑赢同行。它们的共同点是:盈利恢复、风险可控、科技落地。

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下一个问题:资本市场何时愿意用更高的倍数去定价这些已经进入“稳定盈利期”的平台?如果答案在于盈利兑现、股东回报与风险溢价的逐步下降,那么今年上半年交出的这份答卷,也许只是修复行情的开端。

来源:开甲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