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砸70亿建员工公寓,折射产业园区多大居住缺口?
继小米、华为之后,京东的青年公寓也来了。
京东在京投入70亿元打造青年公寓
7月28日,京东宣布正式启动2026校园招聘,本次校招将开放3.5万个岗位。同时透露:仅在北京就投入70亿元为青年人才打造了近5000套可拎包入住、配套齐全的舒适公寓。其中,专门为实习生打造的公寓将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学生,公寓拥有完整的商业配套和内部共享区域,符合条件的实习生可申请免费入住。
在此之前,京东曾在2023年宣布投资超60亿元建设“京东青年城”,并于当年5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位于京东总部大楼一路之隔的经海路地铁站旁,按照规划将建设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米的建筑群,包括近4000套家电、家具齐全,可拎包入住的员工公寓,以及幼儿园、电影院、篮球馆、游泳馆、商业街等休闲、娱乐、健身配套场所。最新公开消息显示,“京东青年城”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封顶。
据悉,截至目前,京东在全国各分公司有超2.5万套员工公寓,在员工的居住条件改善上累计投入超220亿元。
京东大手笔、持续性的投入,正折射出互联网大厂在人才争夺中,将“住房福利”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的趋势。未来,或将有更多企业效仿自建员工公寓。
员工公寓为行业产品升级树立标杆
现阶段,尽管互联网大厂与科技企业打造的公寓本质仍是员工福利,但其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冲击已不仅限于价格层面,更在产品理念上开辟了新路径。这些创新实践为传统租赁品牌提供了明确升级方向:
在智能应用领域,科技企业将智能硬件、大数据技术等深度植入居住场景,带来租住体验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例如,小米南京公寓开间标配小米洗烘一体机、米家热水器等家电。此外,样板间还增配了小米音响、窗帘伴侣、床头灯及小米机器人。这些都可以通过小爱同学智能音箱或是米家APP去控制。
在社群运营方面,科技企业打破传统租赁的 “孤岛式居住” 模式,构建兼具社交属性与产业链接的新型社区生态。例如,华为松山湖公寓配备共享厨房、多功能书吧、健身房及篮球羽毛球场等公共设施,同时不定期举办节日庆典、兴趣社团及亲子活动等。
当更多企业自建公寓出现,市场化长租公寓也必将迎来全面提升,匹配更高品质的租住需求。
产业园区成长租公寓布局重点区域
另一方面,企业自建公寓的出现反应出产业园区普遍面临的“职住平衡”难题。
目前,多数产业园区因土地成本等因素,选址多在城市外围区域。这些区域的住宿供给以个人零散出租为主,普遍存在户型老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等问题。但园区内聚集的大量青年从业者,尤其是互联网、科技领域的人才,对居住的舒适度、社区配套的完整性、服务的专业性都有较高要求。传统租赁产品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形成了明显的市场空白。
企业自建青年公寓,以内部福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空白 —— 通过 “办公场景与居住场景的直接衔接”,为自家员工解决了职住难题。但这类公寓的服务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无法覆盖园区内其他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人才群体。
这恰恰为市场化长租公寓提供了明确的布局机遇:聚焦产业园区周边,承接园区内未被企业福利覆盖的居住需求。通过复制 “近距离职住” 的选址逻辑,配套与企业自建公寓同质的精装户型、共享空间、商业设施,既能满足青年人才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又能解决通勤痛点,成为产业园区配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写在最后
企业自建员工公寓的涌现,不是对租赁市场的替代,而是提供公寓产品的参考模板。
未来,市场化长租公寓品牌的核心任务,正是基于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在这片蓝海中找到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