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新鲜感退潮,宇树机器人还剩多少“硬核”故事可讲?
半程马拉松过程中摔倒、不走直线?春晚互动时突然“瘫倒”?宇树机器人表现不佳,“红火”变“黑火”。
4月19日,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表现不佳,在比赛中出现了跑步摔倒、不走直线等情况,引发网友关注。此外,知乎上有用户指出,春晚亮相的宇树 H1 机器人存在诸多问题,与刘谦互动时甚至直接 “死机瘫倒”。
面对这些质疑,宇树科技虽均做出回应,但这些解释并未完全平息质疑声,反而使宇树机器人的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广泛质疑,品牌形象也遭受了一定冲击。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整个机器人行业在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技术亮点难掩产品争议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在技术层面有着诸多亮眼之处。
在核心零部件与软件算法方面,宇树科技构建了完整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园区,电机、减速器、锂电池、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等软件,均为自主研发。
以其推出的 Unitree G1 人形机器人为例,这款机器人配备力控灵巧手,结合力位混合控制技术,能够模拟人手对物体进行精准操作;还支持模仿和强化学习驱动,拥有自我学习和迭代升级的能力,算法升级后可学习任意动作,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当普通大众对宇树机器人的新鲜感逐渐褪去,产品背后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商业方面,尽管前期宇树机器人通过一系列高调亮相吸引了大量关注,但这种热度并未有效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商业优势。
在二手租赁市场,单台宇树 G1 机器人日租金在 5000 元到 1.5 万元区间,看似收益可观,实则反映出产品销售端的乏力。大量机器人流入租赁市场,说明真正愿意花 9.9 万元(G1 售价)购买产品用于深度应用的客户并不多。
从实用性功能角度看,宇树机器人的表现更是饱受诟病。马拉松上摔倒、春晚舞台下互动时死机瘫倒,这些现象表明,宇树机器人在复杂场景适应能力、操作稳定性等实用性关键指标上,与大众期待相距甚远。
当前,宇树科技似乎也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一方面,其大力宣传的先进技术,如机器人的高难度动作能力、自我学习算法等,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难以有效落地。另一方面,面对市场对实用性功能的强烈需求,宇树科技在研发资源分配和技术突破上,尚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总之,宇树科技凭借技术先进性,确实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收获了大量关注。但当热度冷却,产品争议不断暴露,实用性功能缺失成为其发展的“拦路虎”。
B端爆火,C端乏力
加速商业化,是今年以来宇树一直在做的事情。
从 B 端市场的成绩来看,宇树机器人无疑是行业内的佼佼者。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 年宇树机器狗年销量高达 2.37 万台,约占全球市场 69.75% 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 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 1500 台,同样创造了全球纪录。
宇树机器人B端订单来源广泛,客户涵盖各种公司、科研机构以及 AI 公司等,其中科研类高校是重要客户群体,近 30 所高校都曾向宇树采购相关产品。这些亮眼的成绩,充分彰显了宇树机器人在 B 端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和广泛的应用适应性。
相比之下,宇树机器人在 C 端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尽管宇树今年以来在电商平台上积极布局。2 月,将 G1 与 H1 两款人形机器人上线京东,G1 售价 9.9 万元,H1 售价 65 万元;3 月,入驻速卖通开设官方旗舰店,海外版 G1 起售价 1.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 万元),甚至连续登上李佳琦和罗永浩的直播间,试图借助电商赛道冲击 C 端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日常家庭生活中很难找到人形机器人的“刚需”应用场景。它们既无法像保姆一样承担复杂的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照顾小孩老人,在一些简单的家庭任务中,如擦玻璃、整理物品,也难以胜任。
价格因素更是让宇树机器人在 C 端市场举步维艰。
即便与同类型的其他品牌人形机器人相比,如特斯拉预计售价 10 万美元以上的 Optimus、优必选售价 20 万元以上的 Walker 系列,宇树 G1 9.9 万元的售价看似较低,但对于 C 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而言,依旧属于“天价”范畴。
面对 C 端市场的困境,宇树也在积极探索更多商业模式以提升销量。例如,通过与影视、综艺等娱乐行业合作,让机器人参与节目录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曝光度;尝试开展机器人编程教育等相关培训业务,挖掘潜在消费群体。但这些努力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在 C 端市场的核心问题。
总之,宇树机器人B端爆火,C端乏力,其频繁出入直播间、接广告,努力扩展更多的商业模式撑起销量,但未来能否讲好C端商业故事仍是个未知数。
商业化量产全面提速
当前,政策与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持机器人产业,推动着机器人量产进程的全面提速。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积极响应,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支持措施。如北京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实施“人形机器人百亿集群计划”、杭州发布《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 - 2029年)》,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如深创投、中信建投、基石资本、红杉中国等纷纷涌入机器人赛道。据中国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其中,近亿与过亿元级事件约55起,金额超175亿,人形机器人赛道爆火,融资总额超70亿。
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下,机器人量产进程提速。对于宇树机器人等机器人厂商而言,单纯的量产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生产出来的机器人顺利推向市场,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
一来,机器人厂商要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找准产品定位。在工业制造领域,虽然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在服务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机器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来,成本控制是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机器人厂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等方式,降低产品成本。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优惠的采购价格,进一步压缩成本。
三来,拓展应用场景是提升机器人商业价值的重要途径。除了传统的工业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机器人厂商应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四来,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不可或缺。机器人厂商应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准确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功能和优势。同时,建立覆盖广泛的售后服务网络,及时响应客户的售后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未来,只有当商业化与资本形成良性互动,机器人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以宇树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也能借势,获得长足的增长……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