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银行AI应用场景激增,科技投入却减速?


文 | 金融周观察 周公子

 

纵览银行2024年报,AI大模型毫无疑问是热词。比如,招行银行、邮储银行提及大模型的次数,分别高达18次、27次。不仅如此,与2023年的寥寥数语不同,几乎重点提及AI的每家银行都将“AI大模型”作为一个单独模块,将其进展和未来规划加以详细铺陈。

但与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增长却整体放缓,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其中也包括素来强调科技投入的招商银行,同比下滑5.49%。

这不得不令人好奇,在银行数智化转型正当攻坚的当下,却赶上营收普遍承压的新周期,未来AI应用“故事下集”该如何续写?后续相关业务场景落地能否获得长足支撑?

 

Part 1

AI应用热情高涨

科技投入增速却放缓

 

据周观察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年报看,平均每家银行AI大模型的落地场景超过了80个,除了客服等常见外围场景之外,还延伸到了内部经营管理、投资交易等关键环节。

在金融科技投入排名前十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之外,其他7家银行都非常明确提到“已经推出”、或者“即将推出”银行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

招行还特别提到,其在报告期内发布了中国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开源了2TB的金融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成一站式智能应用开发平台,沉淀企业级AI能力。

此外,招行还在财报中提及,全面推进“数智招行”建设,零售、批发、风险管理、经营管理、内部运营、基础设施等各个板块的业务,都有AI的身影,在超过120个场景里探索大模型应用。

邮储银行同样发布了自有大模型“邮智”,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位一体安全可信的大模型服务体系。招商银行的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工银智涌”已经落地应用在超过200个场景当中,累计调用量超10亿次。

要知道,其中提及的每一项,从算力、算法到数据,再到应用层面,一旦想要自研、自主可控,便是长期且花费巨大的投入项。

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却有半数进入了“减速带”。

前十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情况:

图片

备注:金融周观察根据各银行历年财报数据整理

其中,投入最高的工商银行,2024年度相关投入为285.18亿元,其中仅有部分投向AI大模型。而招行、交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投入在百亿左右规模,且增速下降。

不仅招行等,纵观前十大银行,有5家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方面出现了增速下滑,包括建行、招行、交行、中信、兴业,而中信的金融科技投入同比下滑幅度较大,为9.94%。

不得不说,这与AI应用热情的高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知道银行业关乎AI应用的“故事下集”,将如何续写?

Part 2

“吞金兽”真正用起来
供应商们“卷起来”
 

又要降本增效,科技投入又要量大且长期才能见效,因此未来AI应用的“故事下集”,不仅看客着急,银行也着急。

从财报叙事看,目前银行们正在力求让AI大模型及其他相关应用尽快跑起来,让“吞金兽”尽快产生实际效益,虽然这并不容易。

其中,代码场景是数字化程度最高,也是目前银行AI大模型落地最常见的场景,邮储银行提到,依托大模型打造了端到端智能研发测试AI助手,已经辅助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智能生成代码110万余行,代码采纳率约20%,单元测试行覆盖率约60%–80%,试点系统测试制品采纳率约31%。

同样是节约人力和提升效率,招商银行把大模型用到了财务报销审核环节,2024年一整年处理无纸化报销单113.81万笔,审核效率提升63.09%。而在客户服务、经营、风控、运营、办公等环节,AI大模型2024年帮招商银行实现了替代工时数2600万小时,招商银行的海螺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实现替代工时数800万小时。

如果说上述案例是“降本提效”,也有银行在“增收提效”上做尝试。

比如,兴业银行便提到,以其资金营运中心贵金属业务为例,在投资交易方面引入了机器学习、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进行系统和策略升级,最终有效抓住黄金市场波动行情,实现贵金属业务量和营收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00%。

但关于AI大模型具体在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多少,兴业银行并未详述,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的黄金市场行情本就不错。

然而,无论如何,比起一年前的观望,至少银行对AI大模型等应用方向正快速变得清晰。

此外,另一个侧面也有积极信号:随着供应商们(大厂们)技术日益成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AI应用成本也有可能降下来,比如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就是有力例证。而从目前大厂们对AI研发投入的热情看,未来机构们AI应用“降本提效”或大有期待——与机构们投入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扮演供应商角色的大厂们研发投入在大手笔增长。

比如,腾讯2024年度财报显示,仅2024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创历史新高超过700亿元,而腾讯的资本开支更是暴涨221%突破767亿元。

2月底,阿里在发布财报时还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因此,除了让“吞金兽”们尽快用起来,供应商们自发“卷”起来或也是让机构们“降本”的另一种助力。

基于此,银行业关乎AI应用的“故事下集”看点不仅关乎业务应用,也关乎大厂们的市场格局,且让小周保持好奇,保持吃瓜。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