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并购新动作,东软集团会掉入多元化陷阱吗?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集团”)似乎并未如愿乘风破浪,反而陷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泥沼。近期,东软集团发布公告,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芮科技”)57%的股权,这一举动似乎是在为其多元化战略再添一把火,但深入分析后,却不难发现其背后的重重隐忧。
近年来,东软集团的营业收入看似稳步增长,从2021年的87.35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105.44亿元,累计增长幅度达20.7%。然而,这光鲜的营收增长背后,却是扣非净利润的连年下滑,甚至转为亏损。2021年至2023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5.3亿元和-1.47亿元,核心业务盈利质量堪忧。这种营收与利润严重背离的现象,无疑是对东软集团多元化战略的严峻考验。
面对软件行业的快速变化,东软集团自“十四五”以来持续实施多元化布局战略,涉足大健康、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然而,新兴业务的研发投入加大、市场培育期拉长以及业务板块协同效应未达预期,导致阶段性成本激增,利润受到严重挤压。截止2024年半年报,智能汽车互联业务作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毛利率却仅为16.22%,远低于其他核心业务。这种毛利率的巨大差异,无疑加剧了公司的盈利压力。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东软集团的应收账款和存货问题日益凸显。应收账款从2021年的10.1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5.4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增加至17.19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约16%,回款状况不佳。同时,存货更是高达数十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过半。公司采用项目制合同模式,需垫付大量成本,若回款未达预期,企业前期垫付的运营成本将面临坏账风险。此外,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也直接导致了公司核心利润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亏损局面。
东软集团此次并购思芮科技,看似是向数字技术服务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深入分析后却发现,思芮科技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近年来,其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有限,且存在波动。2024年财报显示,思芮科技未经审计的收入与2023年持平,净利润则大幅下滑38%,增速明显放缓。更令人担忧的是,本次交易思芮科技估值约6.96亿元,较2022年的港股上市公司人瑞人才入股时候8.87亿元的估值,缩水了1.91亿元,这背后反映的是其盈利能力的下滑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思芮科技自2013年11月起便已成立,其股权架构由瑞应人才、天津芮屹及东软控股构成,持股比例分别为46%、11%与43%。
进一步股权追溯显示,瑞应人才作为港股上市的人瑞人才的全资间接子公司,与东软集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资本联系。东软控股其实是东软集团持股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14.47%。而在管理层面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与监事长牟宏分别担任东软控股的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因此,本次并购交易可以被界定为关联交易。
综上所述,东软集团在多元化战略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营业收入的增长难以掩盖利润黑洞的扩大、毛利率的巨大差异、高企的应收账款与存货风险以及并购标的盈利能力的下滑等多重问题。面对这些困境,东软集团需要深刻反思其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东软集团可能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