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人贷到宜人智科,改名真能改命吗?
作者 l 周更
作为国内网贷第一股,P2P时代的宜信,走过一段令人艳羡的高光时刻,宜人贷也成为大部分人的熟知品牌。
只是高光之下,宜人贷的疯狂未能延续,即便历经多次改名,如今化身宜人智科,仍未能让宜信在民间普惠金融发展的第二轮大潮中,实现根本性的鲤鱼翻身。
而仍旧存在的“砍头息、暴力催收、乱收费“等负面标签,也在持续放大宜信的风险敞口。
宜信并不普惠
2006年,宜信成立,可以说是国内网贷业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4年,伴随P2P步入黄金时代,掌舵人唐宁在全员信中高调宣布——宜信已经发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P2P公司。
2015年,宜信迎来截至目前最后一次高光。旗下网贷品牌宜人贷登录美国纽交所,成为名副其实的“P2P第一股”。而且凭借国内网贷业务的疯狂发展,宜人贷头顶龙头光环,公司股价一度高达53美元。
2018年,作为网贷产业的分水岭,随着行业监管“批量”落地,行业陷入冰河世纪,作为行业龙头,宜信自然无法幸免。
脱胎网贷的宜信,尽管实控人唐宁曾师从“穷人的银行家”,普惠金融开创者尤努斯教授,但唐宁并未坚守普惠初心,而是披着普惠的外衣,行高利贷和庞氏骗局之实。
一方面,唐宁利用早期网贷行业监管不足,行业野蛮发展的漏洞,通过P2P业务形成资金池,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就可以通过资金错配,实现躺赚,这也是彼时大部分网贷机构的核心玩法。
另一方面,彼时宜信通过文字游戏逃避监管,绕过民间借贷的保护利率(即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向借款人收取高额砍头息,实际放贷利率超过30%。即便如今在监管之下,宜信仍游走在法律边缘,通过巧立名目变相收取砍头息。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违规经营加上船大难掉头,随着2018年监管迅速落地,宜信整体经营遭遇重大危机。根据其财报数据,2018年宜信营收112.4亿元,同比下滑2.52%,实现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939.99%。
但到了2019年,宜信营收负增长23.37%,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1.56亿元,同比负增长26.85%。到2020年,宜信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下滑159.95%,全年亏损6.927亿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巨大的合规转型压力,让宜信经历业绩阵痛,不过好在唐宁曾相继收下保险代理牌照、美国注册投资顾问RIA牌照、香港Type1(证券交易)和Type2(期货合约交易)的券商牌照、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等多张金融牌照,让宜信没有被时代洪流吞没。
此后,宜信上市主体也从宜人贷经过多次改名,从宜人金科变为如今的宜人智科。名称上的改变,也反映了唐宁希望将宜信从网贷游击队,拉向金融正规军,只是转型之后,并未为宜信带来扭转性的业绩表现,而砍头息、暴力催收等行业陋习,仍留存在宜信体系当中。
改名难改命
从宜信名称变更节奏来看,2019年,宜人贷更名为宜人金科,此时正式监管落地的第二年,一众网贷机构转型助贷,剥离P2P业务。
2022年,宜人贷关闭线下业务,向线上业务转型,对标产品名称变为“宜享花”,主营助贷。同时,宜信也同步展开保险业务——合翔保险经纪,赚取保险公司佣金。以及电商平台——宜优选,和财富管理平台——宜信财富。
至此,宜信形成助贷、保险、电商和财富管理四大业务模式。2024年,为进一步凸显科技属性,宜信将上市主体从宜人金科改名为宜人智科。
不过,从营收来看,助贷借款仍是其核心收入来源。2024年前三季度,宜人智科贷款服务实现收入19.73亿元,占比45.31%;电商业务实现收入15.73亿元,占比36.13%;而保险经纪业务仅占比6.94%,为3.02亿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可见,放贷仍是宜信目前核心业务,但电商正在为其贡献新的业绩增量,展现了公司在新兴领域的拓展能力。只是伴随当前电商产业的高集中度,缺乏明显流量优势的宜信在该业务上的可持续性如何,仍未可知。
而且电商业务本身也面临较高的获客成本和营销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宜信的经营压力。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宜人智科销售和行政费用持续增长。2023年,其该指标为12.99亿元,同比增长14.66%,到2024年前三季度,该指标便达到9.31亿元,同比增长151.55%。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而在放贷业务上,宜人智科1—30天、31—60天、61—90天拖欠率分别为1.8%、1.2%、1.2%,尽管还算可控,但在行业内也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期嘉银金科1—30天、31—60天、61—90天拖欠率分别为0.93%、0.76%、0.55%,远低于宜人智科。
随着贷款规模逐步扩大,以及在当前存量环境下的竞争压力驱动下,宜人智科势必要进一步增加风险敞口来做多用户规模,这将意味着高风险客户的渗透率增加,进一步提升其经营风险。
此外,仍旧存在的砍头息、暴力催收、不合理服务费等违规问题,也是其目前面临的主要投诉点,这也将增加宜人智科的合规压力。
根据黑猫投诉,在23000多条宜享花的相关投诉中,大部分涉及暴力催收、砍头息、不合理利率等问题。而宜享花的实际利率最高则达到23.9%,部分用户反映实际利率接近甚至达到36%。
不可否认,宜信从P2P先驱到被迫转型,宜人贷也变成宜人智科,折射出金融科技行业的市场波动性。尽管其早期布局仍具优势,但历史包袱沉重、竞争壁垒削弱、经济周期压力等多重挑战下,宜信能否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二次突围”,就目前来看,仍具挑战。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