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光恒上任一年半,平安银行的转型喜忧参半?
文:向善财经
在信用卡中心总裁被查一周后,平安银行还是顶着压力交出了A股上市银行的首份三季报。
今年1-9月,平安银行实现营收1115.82亿元,同比下降12.6%;归属净利润397.3亿元,同比增长0.2%。
对应的资产总额为5.7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2.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3.383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0.7%。其中,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更是下降了9.6%。
很明显,此次平安银行的成长性压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虽说这样的表现,并没有出乎太多投资者的预料。毕竟,当前整个银行业都处于息差收窄的阶段,再加上现在又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转折期,所以成长性放缓也实属正常。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去年新行长冀光恒上任推动战略调整到现在,期间甚至还进行了组织结构大调整,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变相裁员争议。那么这段时间的改造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平安银行何时才能真正完成“大象转身”,回归正常增长?
拐点未至,平安银行还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关于平安银行成长性的承压,进一步体现在利息净收入的同比大幅下滑方面,为-20.6%。
这个主要跟净息差收窄有关,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为1.93%,较去年同期的2.47%,减少了0.54%。
不过好在,当前政策层已经定调银行息差要企稳,再加上平安银行也在积极下调存款利率,比如今年1-9月,平安银行吸收存款的平均付息率为2.13%,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其中人民币存款付息率较去年同期下降9个基点。
所以正常情况下,平安银行的息差是有望在短时间内触底恢复的。
但可惜,由于同期平安银行也在主动压降高收益高风险的零售贷款业务,所以对应的其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也同比下降了84个基点。
如此一来,哪怕现在平安银行净息差的下降趋势在明显放缓,今年上半年其净息差为1.96%,1-9月为1.93%,Q3季度为1.87%,但整体下滑的底部在哪?什么时候才能触达这个“底”?这一切似乎都还只是个未知数。
顺着营收继续看,同期平安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同比下滑了18.47%。
虽然三季报中没有直接道出原因,但从行业视角不难猜到,整体可能还是受到了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影响。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只要平安银行的客户基础还在,手续费营收就迟早会复苏。
在这方面,截止到9月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12724.9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1485.6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这算是个不错的消息。
不过在半年报中,造成平安银行这块业务营收下降的关键,却在于占“半壁江山”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滑了23.3%,对应的是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的下降。
这个信用卡业务的下降,实际上算是近年来平安银行经营策略主动调整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由于这几年宏观经济承压,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所以消费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消费升级开始转变为消费降级。这使得曾经的银行香饽饽——零售业务,开始走向了高收益的另一面,即高风险。
就像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从2021年的2.11%猛增升至2022年的2.68%。此后的2023年末及2024年第一季度,均为2.77%。
所以从去年开始,平安银行就主动调整了零售战略方向,优化消费贷、信用卡的客群,主动以低利率吸引低风险客户,一边增加按揭、持证抵押、新能源汽车等相对低风险贷款占比,另一边主动压降风险较高的信用卡和消费贷余额等,同时还有加码对公业务。
用行长冀光恒的话就是,暂时放弃高营收,避免零售和贷款业务的“破窗效应”,从而保证存量资产的软着陆。
时至今日,平安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33832.7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0.7%。其中,企业贷款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但规模较大的个人贷款余额却较上年末下滑了9.6%至17873.47亿元。对应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消费性贷款余额,也均出现了大幅下滑,分别为-11.9%和-12.5%。
客观来讲,现在平安银行和冀光恒用时间换空间、用成长性换取资产质量转好,这个策略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并且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报告期内,平安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为1.06%,较上半年的1.07%有所改善,较年初的1.06%持平。
并且在规模收缩的背景下,平安银行对应的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从年初的2.77%,下滑至了2.64%;消费性贷款不良率则是从上半年的1.46%,下滑至了1.26%。
另外对看重股息分红的投资者而言,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3%,和中报持平,较上年末增长了0.11%。这个表现在未来几年不选择大力扩张规模的背景下,也足以维持住平安银行的分红增加……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现在平安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大象转身”绝非易事。从三季报来看,其似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置换或彻底化解零售风险。
最直接的就是,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整体“个人贷款”不良率仍达到了1.43%,较上半年的1.42%和上年末的1.37%,再次出现了恶化的情况。
同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在高风险的信用卡、消费性贷款余额规模持续压降的背景下,虽然平安银行对应的不良率没有出现飙升,甚至还略有下降,但考虑到同期,在最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关注类贷款方面,余额规模却从上年末的597.32亿元大幅增长了11.5%至666.26亿元。
这就说明,现在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中的不良风险可能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至暗时刻或许还潜藏在未来……
冀光恒的“三板斧”参差不齐,平安银行的转型“长短不一”?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现在平安银行和掌舵者冀光恒在业务层面的调整,已经相当到位了。但是“大象转身”的缓慢,有时候除了外部环境外,更重要的,可能还有内部风险控制不到位的原因。
为啥这么说?因为抛开最近的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被查不谈,仅从经营数据来看,同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虽然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净利都出现了负增长,但在资产质量方面,其整体不良贷款率却仅为0.94%,较年初同比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对应的零售贷款总额为3.541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不良率为0.9%。其中,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1.78%,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04%,均优于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现。
也就是说,现在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确实有所承压,但还没到一片萧条的地步,平安银行于同业中表现出来的更大脆弱性,更像是源于零售业务核心的风控环节上,平安银行弱于招行,或者客群质量不如招行,所以才会在经济形势不佳时,波动更加明显……
因此,除了零售业务调整之外,向善财经认为:现在平安银行和行长冀光恒或许也应该全面升级风控管理,否则长板优势再长,但最终也会受制于短板风险……
不过整体而言,无论是零售业务想要彻底转型,还是此前顶层出台的诸多利好经济恢复政策想要全面落地并发挥出作用,都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催化。
所以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平安银行开始把经营重心向对公业务倾斜。
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15959.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1.6%。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和地产在内的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3176.03亿元,同比增长38.0%;实现新制造、新能源和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1577.58亿元,同比增长47.3%。
截止今年9月底,平安银行的对公客户数为82.8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了7.44万户,增幅9.9%。
从外部视角来看,这已经算是相当亮眼的对公业务表现了,但在上半年时,行长冀光恒却坦言道,“在对公贷款方面,平安银行为了上量,价格不是很划算。如果对公贷款增量拐点、对公贷款不良拐点都出现之后,我们的对公贷款就会有“二次腾飞”……
于是乎,为了尽快稳定住利润表现,另一方面平安银行还选择了“降本增效”。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为305.8亿元,同比下降了9.77%;上半年为211.1亿元,同比下降了9.9%。
虽然三季报中并未披露费用详情,但从过往的财报来看,其中占大头的一般是以工资奖金为主的“员工费用”。今年上半年为102.28亿元,对应的员工人数为40452人,人均月薪为4.214万元。
而去年同期,平安银行员工费用为111.56亿元,员工人数为43728人,人均月薪为4.252万元。
据此推算,过去一年间,平安银行总体员工少了3276人,降薪比例约0.9%。
对应的银行网点机构,也从1205家缩减至1180家。
除此之外,同期还有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滑所带来的成本缩减。从半年报来看,这个算是平安银行业务结构优化、风险抵补能力增强,所提前反应到盈利能力方面的好转迹象。
如此看来,平安银行似乎有着明确的转型“三板斧”:长期调整零售贷款结构,中期扶持对公业务,短期发力降本增效。
一整套连招下来,平安银行穿越本轮市场周期的思路确实明晰了不少。但可惜,这并不意味着平安银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不降反增的个人贷款不良率来看,平安银行在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似乎还是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改革阵痛期。
虽说平安银行对此也早有预料,就像冀光恒所言:“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招制胜的”。可问题是,在行动上,从今年以来的数起舆论争议到最近的内部高管被查,平安银行似乎又有些“顾头不顾尾”地忽略了风险控制。
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平安银行能够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再通过查缺补漏“正确的做事”,从而早日重回业绩巅峰……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