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云服务新战局:AI应用之争悬念丛生

​科技圈的迭代总是让人应接不暇,眼下云服务行业又在进入新变局。

从去年的“大模型之战”,到今年的“AI应用之争”,推动着云服务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启了云计算持续多年的新技术变革。一众云服务巨头领略到了新技术的魅力,也让他们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更让他们开始浮想联翩——“云+AI”,能够孵化出多少可能?

而在业界眼中,“云+AI”则意味着新的悬念:云计算将如何进化,会走向何方?大模型的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改变?云服务巨头又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大模型和AI应用,能否成为云服务商的第二增长曲线?

一连串的问号,人们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新阶段:AI应用成重头戏

眨眼之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浪潮,已在国内奔涌了近两年时间。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注册用户数超6亿。

来自知名咨询机构埃森哲的最新调研显示,59%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相比去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同时,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希望能够抓住AI技术,不停地创新加速重塑。这不但显示出了各个行业对于AI服务的潜在需求,也显示出了大模型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大模型领域重要的参与者——云服务巨头眼中,这些信息和数字意味着技术创新和重大利好:大模型各项能力的不断迭代,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会不断提升,用户规模也会持续扩大,从而形成新的业务逻辑和增长引擎。

大模型的落地应用,确实改变了云行业。它不仅能够帮助行业客户实现基于AI能力的业务创新与升级,而且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迭代,大模型驱动着基础设施的重构,也带来了上层应用的变革。

如果回溯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就会看到,这种情况可以说前所未有。在大模型出现之前的很多年里,IT业一直是“CPU+OS+软件”这样的组合唱主角,但此后,计算、网络、存储的虚拟化,让算力成为了大众资源,也让云改变了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形态。

而到了如今这个新的时代,“GPU+云+AI”这个新组合取而代之。在GPU为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前提下,云服务商需要重新构建从底层到应用层的服务架构,而大模型将带来从研发到应用的重构。

这显示出了目前云服务的转变和趋势:大模型与云计算的未来密不可分,它的训练底层需要算力、存储和网络,大模型的升级和迭代,会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MaaS变成了云架构新的重要组成,成为云服务商竞相发力的重点,这会让云服务大厂的技术体系出现重大变化。随着云服务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云服务商会以云的模式推动大模型的服务化和应用的规模化。

由此,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云服务巨头,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低谷之后,纷纷以AI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用以重构自身的技术业务,从而带动业绩的增长。这些大厂发布的财报数据也显示出,来自AI的收入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今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季度业绩显示,云智能集团在最新财季营收同比增长6%至265.49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百度集团公布的2024Q2财报则显示,智能云营收51亿元,同比增长14%。AI收入占比9%,高于上一季度的6.9%。

在与笔者的交流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新一代云计算已开始初露峥嵘——云计算产业的新一轮变革也正在随之到来,由此衍生出的技术迭代、产业落地、商业转化,将会持续多年。

与此同时,云服务巨头在AI领域的深度参与和大量投入,已让去年开启的“大模型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大模型带来的AI应用变成了现在的重头戏。

这意味着,以MaaS平台和AI原生应用为核心的全新云服务生态已经出现,以AI技术改造的应用软件在生态中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由于云行业的“马太效应”,数据、算力和存储等底层资源将由少数云服务巨头主导,云服务的商业机会逐渐向上,向PaaS、MaaS、SaaS层聚拢,特别是SaaS,从研发到商业模式,均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目前,各云服务巨头一方面以大模型对自身产品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另一方面向不同行业输出,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快速开发AI应用。

例如,腾讯旗下数百款产品均已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通过智能化升级扩大付费用户基础。据介绍,今年一季度,腾讯会议收入同比翻倍,企业微信收入则同比增长200%。同时,腾讯助力众多企业客户以更加高效、简单的方式,用大模型开发AI原生应用,快速接入生产场景。

由此可见,国内的云行业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浪潮的推动下,目前已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型云服务商”开启了“大模型及应用淘汰赛”。在这样的背景下,云服务巨头纷纷厉兵秣马,开始了又一轮的激烈竞争。

巨头竞争:优势和软肋

对于那些处在变革时期国内云行业之中的云服务巨头们来说,之所以言必称“算力”、“大模型”、“AI应用”,是因为他们热切期盼着源源不断的新机会。

也正因为此,随着云服务巨头技术和服务的日渐完善,各家都希望能够通过AI,在2024年变得更加激烈的“云服务+大模型+AI应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打法。

有AI行业专家表示,随着各自技术体系的日渐完善,云服务巨头将围绕AI,展开不同维度的竞争。众多云服务巨头的推动和参与,不仅会让与AI相关商业模式的效果快速显现,而且对于AI研发、AI能力、AI应用、AI模型迭代在各行业不同场景中的落地,包括AI生态圈的建设,均会带来深远影响。

如今,国内云服务巨头的AI布局日益清晰。腾讯云善于培育生成式AI加持下的SaaS服务、华为云凭借昇腾AI芯片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电信运营商云持续发力AI算力。

按照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在一众激烈竞争的云服务巨头之中,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颇具代表性,可以说构成了目前国内云和AI发展的两极,各自也都有着优势和软肋。

2023年,阿里经历了业务和组织架构上的重大调整,云业务成为了集团的战略重心。阿里云搭建技术服务体系的思路很清晰,通过从底层算力到AI平台再到模型服务的全栈技术创新,对云服务进行整体升级,以IaaS层为基础和底座,加上PaaS层的容器、中间件、数据库、大数据计算、数据仓库与数据湖,为MaaS层的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做支撑。

同时,阿里希望与大量的AI企业产生业务协同。自2023年以来,阿里投资了大量的AI公司,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MiniMax、月之暗面等头部创业公司的融资,都有阿里的身影。投资模式可为阿里云的生成式AI业务的落地节约时间,增强实力。

但问题在于,阿里云近年来的宕机事件(包括最近阿里云盘出现BUG),正在反复考验着阿里云的品牌和口碑,作为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服务信任体系的建立与破坏重建的代价,都是十分高昂的。

而且,从业绩上看,阿里云的营收规模虽比此前有所增长,但最新一季营收仍然只有6%,如何让“AI+公共云”这一组合突破规模瓶颈,如何保持领先,从而与其它竞争对手拉开距离,追赶上全球顶级云服务商的脚步,挑战仍然巨大。

与阿里云不同,百度智能云一直以来的打法是以AI带动云,从此前官宣“文心一言”作为开始到现在,百度智能云所推出的大模型相关的云计算产品,已涵盖从底层基础设施,到大模型开发与应用,再到AI原生应用开发端到端,这让百度智能云的“云智一体”架构得以持续升级,加速重构百度的业务和营收结构。

而随着“云智一体”架构的完善,百度在AI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均有布局,已形成了一种“智能闭环路径”。但在应用层,AI原生应用并不是简单复制传统软件和移动互联网APP就可以,而是需要为客户解决很多过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这对于百度的“云智一体”战略、大模型产业生态、AI原生应用生态,都将构成较大的考验。如何面向企业级客户提供更有效的赋能工具,是百度智能云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多位行业观察人士和研究专家认为,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是目前国内云服务商的两个典型代表,他们各自旗下的云和AI技术体系都很完善,业绩回暖的同时,需要面对诸多考验和难题。

这说明,目前国内的云服务市场,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在国内的AI大模型红利真正到来之前,新一轮的云计算技术变革,由于受到技术和服务架构升级、应用产品落地、以AI为核心的新型生态的建立都需要大量时间等因素影响,将会持续多年。

在此过程中,会开启“淘汰赛”,很多资金、技术、服务实力偏弱的“玩家”,会逐步被淘汰,或是被主流玩家收购。

淘汰赛:如何突围?

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云行业的“淘汰赛”,往往通过降价的方式展开。云行业属于“烧钱”的重资产行业,加上企业客户每年的IT支出固定,市场处于存量竞争状态,哪个云服务商拓展了更多客户,拿下更多大单,其它的云服务商的业绩势必会受到影响。

云巨头的逻辑是,通过降价,可以提升云计算在不同行业的渗透率,扩展用户规模和黏性,还可以通过普及算力,释放技术红利,驱动非互联网行业从简单上云到深度用云,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持续降低边际成本,获得更高利润,以便实现新的资源采购与研发投入,以此巩固竞争优势。

AI大模型同样如此。今年5月时,各个云服务巨头,纷纷大幅下调大模型调用价格:

例如,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调整为0.0008元/千tokens,较行业平均价格便宜99.3%;阿里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Long输入价格为0.0005元/千tokens,降幅达97%,输出价格为0.002元/千tokens,降幅达90%......降价之剧烈,让大模型创业企业在价格上难以抗衡。

“很明显,云服务巨头此番降价的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和用户规模,这会是他们的长期策略,”上述行业观察人士估计,今年开始的大模型“淘汰赛”,会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云服务巨头希望通过降低大模型调用价格,刺激调用次数的大幅增长,算力成本会因此而摊薄,慢慢产生利润。

而且,价格的一降再降,能够吸引大量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在此过程中,其它的大模型服务商会因为价格和成本原因倒下,市场上的大模型服务商变得屈指可数,这就是云服务商推动“淘汰赛”的目的所在。

但有专家认为,这也反映出了云服务巨头的大模型思路有待改进。作为对比,OpenAI旗下的ChatGPT,其研发成本、训练成本和人力成本,每年动辄花费数十亿美元。这表明,大模型的技术和资金门槛非常高,而且需要不断升级,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其中的风险也是非常多的。

国内的科技巨头目前呈现出了大模型平台雷同的趋势,大模型产品服务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关键在于,AI大模型对于云服务巨头的进一步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多大,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AI是否会像这些巨头预期的那样,带来越来越丰厚的回报,这些都是未知数。

这位专家表示,在有一两个足够好的基础大模型的基础上,其它巨头企业其实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算力、数据、大模型训练等中间层服务上,或者是大模型衍生出的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业应用上。“现在的云服务巨头可以说是悬念迭起,AI大模型对他们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结语

的确,大模型与AI应用,为云服务巨头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期盼,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相比之下,国外的科技巨头在发展大模型方面,做得要扎实得多。

如今,亚马逊、微软、谷歌这些巨头企业,均以投资或者自行研发的方式推出了大模型产品。特别是微软,在云、软件和AI大模型方面,已经趟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这三大业务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围绕这三大业务,微软不仅逐渐形成了涵盖IaaS层、PaaS层、SaaS层的全面业务布局,而且积极进行投资并购,以扩充自身的业务范围。

“从微软的例子来看,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业务循环,”上述行业专家认为,第一,大模型的应用消耗大量算力,可以带动云服务的收入增长,第二,大模型同时会优化软件应用的功能和体验,带动软件业务收入的增长,发现新的用户需求,反过来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大模型的成熟。

但这些做法、思路和经验并不能为国内的云服务商和大模型服务商带来太多助益。由于中美云服务市场、客户需求、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国内云服务商在面对大模型的时候,其实并无太多可以提供参考借鉴的例子,在大模型这个问题上,中美云服务商的不同点会越来越多,国内的大模型服务商,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特色和优势。

当前,国内的大模型和AI应用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和产业成熟度尚待提升,空间巨大,各方竞争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大模型的刚需用户群体?大模型的业务边界如何划分?大模型如何成为稳定持久的业务增长引擎?大模型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时,如何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

只有通过不断构建健康、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发者、合作伙伴、客户加入进来,才能让大模型和AI应用真正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刚需”,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让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真正显现出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