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员工郑女士玉殒,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年仅三十岁,大半生求学打拼,就这样成了中金官方回应中的一行字。

图片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因降薪供不起房贷云云,中金正式辟谣,官方给的说法是“员工个人原因”。但中金的辟谣没有否认降薪,这也无从否认。因为去年年底中金大幅降薪是公开的消息,从头部降到了颈部。还有消息称目前正在第二轮降薪,薪水打三折。如果消息属实,那往腰部以下去了。

尽管导致郑女士做出悲剧抉择的原因尚未可知,但昔日“白领之王”、“金融精英”们的高薪神话迎来转折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

其实,郑女士最后的心境,只有她的家人清楚。网传的说法和中金的“员工个人原因”都只能姑妄听之。

网传郑女士因“降薪供不起房贷”、“所购房产大幅贬值”的说法,并不可信。网传郑女士购房的几个区域,我核实了一下,并没有“房价大幅下跌”。目前上海的房市整体还算稳定,“5.27新政”释放了存量需求,二手房交易量有明显的增长,不至于那么绝望。

大幅降薪,甚至因此影响到还房贷,这样的打击固然不小。可银行现在面对这种“被动断供”的情况,姿态也是很低的。何况郑女士还是高端金融人士,不缺沟通渠道。所以,降薪引发的“断供危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迫。

郑女士真正的“压力”,或许来自于突变的现状,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

与郑女士同龄的90世代,学生时代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他们基于过往生活经验的人生规划,比60后、70后的父兄辈没有太大不同,甚至要更“盲目”乐观些。

在学生时代,应试教育付出多大努力就有多大收获的稳定预期,是他们的人生舒适区。努力学习拿到一块优质的学历敲门砖,然后靠着个人努力一路打拼,实现阶层上升,享受经济成果。这是几代人共享的生活经验,他们没有理由抱有怀疑。

这种预期稳定,在他们此前的职业生涯依然有效。进一家好机构,凭着业绩和人际关系经营,在职场一步一个台阶向上走。虽然“卷”得很辛苦,但是目标明确、途径清晰。这形成了他们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城市中产”的身份认同。

然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人生轨迹稳定向上的“生活”,并非纯粹个人的成就,而是时代红利释放洒下的面包屑。一旦遭遇周期调整,什么“新兴行业”、什么“头部机构”,什么“资产升值回报”都是浮云。

昨天还是所在行业的精英,明天搞不好就要被行业抛弃,当然,也有可能是行业被时代抛弃。这种过山车式的工作乃至生活转变,造成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很多人财务状况还没崩,人却崩了先。

因此,在眼下,心态的调整是首要的。只有心态调整到位,才能对个人财务、职业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

图片

心态调整,首先要放下“中产身份”的幻觉。这是直面现实的第一步。

中产阶级是西方社会学、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指收入较高、拥有一定资产的专业人士群体。这个概念从来就不符合中国国情。唯一可以对标的是收入,资产和专业性都是中国社会不具备的。

过去的二十年里,很多所谓的“城市中产”,把大量资源用于凸显身份标识的消费和投资,以换取安全感。

最典型的是“中产三件套”——贷款买房、借钱炒股和鸡娃教育。前两项追逐的是资产的“产”,鸡娃教育则是身份标识的焦虑投映到了下一代。

这三大件之外,身份焦虑的过度消费充斥着“中产账单”。陆家嘴的高档衬衫,五道口的豪华西装,和中心地段的大平层一样,无非是为了彰显“我是谁”的身份道具。这些光鲜的包装,除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甚至可能恶化他们的财务状况。

透支财力、精心自我包装的“中产精英”,是时候正视自己的身份了,任你多少K的年薪,在行业调整面前也是无能为力。

放弃身份幻想,接受现实调整,降低人生预期,才能让“过不去的坎”过得去。

图片

放低预期、放弃幻想的心理调整到位,很多困境才有现实解,尤其是财务困境。

放下资产执念,摒弃炫耀性消费,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付每一张账单前都要想清楚,这是为“我的需求”埋单,还是为“我的身份埋单”。如果是为了后者,那就省省吧。

因为,你本来就没什么“身份”,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他们也没什么“身份”值得炫耀。

放下资产执念,不要追逐高风险的资产。有余力投资的,也要以避险思维主导,而不是追求并不牢靠的资产增值。

消费更要挤水分,以“我”为主,而不是以“身份”为准。衣着得体即可,高端时尚的“龙内裤”就免了吧。餐饮消费好吃为主,米其林的星星只是个装饰品。

就业更要放下身段,能俯就的果断弯腰,不要被“专业人士”的“长衫”捆住了手脚。更何况在未来,所谓的“专业人士”并不稀缺,一些你现在看不上的工作,搞不好还会成为香饽饽。

“身份”减负后,路才能走得宽。“金融才子”也可以去工地搬砖,权当健身了。“白领之王”的孩子就不能读个公立普高,混个二本?堆上一米八的钱,读出个博士就一定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