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扭亏为盈……”,接下来若苏宁易购成功迎来摘帽,届时市场必将会记住6月25日这一天。在低迷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历经连续两个跌停后,苏宁易购于25日晚间发布的这则业绩预告,寥寥数字,却犹如一阵骤起的东风,吹动了戴在公司头上长达两年的“ST”帽子。

苏宁易购上一次单季盈利,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2021年一季度,彼时,公司实控人还未发生变更,创始人张近东在业绩公告后顺势向内部发出了乘胜追击的动员令。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苏宁易购并未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反而在随后的一场重大管理权变革后急转直下、陷入泥潭,于2022年被列为ST股。

倘若不是连续两天的跌停,或许苏宁易购会将“扭亏为盈”这一利好一直藏到8月底的半年报,然而市场似乎不解风情,一边是公司自去年以来核心经营指标陆续企稳向好,另一边则是低迷资本市场环境下公司股票存在面值退市的风险,因此,大礼包不得不提前。自此,苏宁易购市场行情发生180度转变,摘帽预期呼之欲出,部分投资者纷纷表示后悔未及早下手。

2024年,苏宁易购宣称要打一场面向行业和社会的翻身仗,实现经营利润全面盈利,而这则业绩预告的发出,则更像吹响了这场战役的集结号,从各方因素来看,完成摘帽或已不远。

进击的线下

过去两个月,苏宁易购在全国核心城市一口气开出了近40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标杆旗舰店面,拿下了有着家电领域“亚洲第一店”称号的北京中央电视塔店等一批明星门店,在此之前,苏宁易购在城市层面的店面拓展工作已沉寂两年之久。

如此力度,对于刚刚经历重大波折的苏宁易购来说,不可谓不猛烈,而从苏宁易购核心高管对这批门店的定义来看,其所承载的目的和意义可能更值得关注。

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批旗舰级门店的落地,推进家庭场景下家电家装的深度融合,探索用户需求下场景化套系化产品的质价组合,打造市场趋势下新潮新质产品的沉浸体验,以及提供更具信任感、社交性和年轻化等独属线下的情绪价值,最终如“买家居去宜家”、“逛超市去山姆”一样,在每个城市为用户提供家电家居生活服务领域最顶级的沉浸式、一站式体验,从而实现与用户关系的重构与升级。

对于苏宁易购而言,线下的发展,犹如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二季度的由守转攻,本身就意味明显。

央视下场加持

6月17日晚上,央视主持人陈伟鸿,经历了其时间最长的一次视频直播,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陈伟鸿以“新质家电体验官”的身份和央视团队走进苏宁易购北京门店,沉浸体验场景消费,深度畅聊新质家电,带着200多万在线用户云逛店,并于当晚创造了某音平台团购带货全国总榜第一的成绩。

作为国家媒体平台,央视合作背后有着极强的背书效应。央视选择与苏宁易购进行专场直播活动,本身就是在释放公司经营向好的信号。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苏宁易购持续受到国家部委等相关部门的关注,5月底,国办专项调研组走进苏宁易购总部开展调研工作,近两个月,商务部及各地商务厅等部门也陆续走进苏宁易购门店进行调研考察。

摘帽只差临门一脚

无论是自身业务状态,还是外部市场表现,都不足以构成苏宁易购摘帽的硬条件。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即出路,两年前,苏宁易购因“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被列为ST股,如今,要摘掉这顶帽子,就必须要对这一问题精准击破。

决定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关键在经营性现金流和净利润。

自2017年开始至2022年,苏宁易购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这是诱发苏宁易购最终带帽的关键原因之一,到2023年度,这项指标在时隔6年后终于转正,达到29.10亿元,在2024年一季度财报中,这项数据持续为正。目前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一指标已逐步步入正轨。

而诱发苏宁易购带帽的又一核心原因便是连年净利润为负,尤其是关乎带帽的2021经营年度,400多亿元巨额亏损是对苏宁易购的直接宣判。自此之后,苏宁易购的亏损开始不断收窄,到2023年度,已收窄至9687.10万元,今年二季度,公司公告正式扭亏为盈。

因此,围绕摘帽的核心症结来看,可以说已基本扫清核心障碍,若按照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苏宁易购的摘帽或只是时间问题。

经济和市场往往在绝望中重生,企业亦如此。历经三年的重压与磨砺,在市场的喧嚣之中,苏宁易购展现出了一家30多年企业所应有的底蕴与韧性,而这也正像是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中国经济的小小注脚。2024年,苏宁易购这场翻身仗已经打了一半,战至中场,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