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晨 欣,出品丨零售氪星球(ID:LS-KXQ)

上周末,很多人朋友圈都被演唱会刷屏:北京鸟巢莫文蔚的“大秀一场”,还有稍显小众的日本超高人气歌手Aimer的上海Show……

2023年以来,与情绪和体验相关的服务性消费成了很多人的日常,也频繁引爆社会热点:淄博吃烧烤,天津看大爷跳水,尔滨玩雪,贵州看村超,“特种兵”赶场式旅游外,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经济也异常火爆。

2023年,全国演出票房收入超500亿元,比2019年同比增长150%。

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消费的“有益性”会代替“有用性”。人们会从“为商品付费”升级到“为体验付费”,“体验感受”比“实际物体”更重要。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服务消费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且占消费结构比重逐步提升。2022年,我国人均GDP 12000+美元,已跨越这个门槛。从宏观数据看,2023年至今,中国的商品消费下降,但服务消费在不断上升。

“今天企业要在存量博弈中找到新增长点,一定要理解当下中国服务经济的趋势和特征。”

著名经济学者香帅,在今年5月企业微信、《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主办的“2024实干企业家峰会”上提及,“服务”越来越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尤其是,“这些需求的弹性很大。它们不是非此即彼,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多种方式可以同时存在。这意味着,企业有机会在同一个需求上,延伸出许多具体的消费场景,所以激发需求是企业未来的增长点。”

在香帅看来,服务经济的核心打法:是深度沟通,构建信任,了解消费者,利用新工具,把长期关系建立起来,才能叩开通往新生意的“大门”。

随后,我们要讨论一个携程“入场”服务经济的案例。

01

服务经济大爆发

即便不追星,你大概率会听说过“霉霉”,也就是“行走的GDP”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其所到之处引发“霉霉经济学”(Swiftonomics)效应,带动酒店、餐饮、周边商品、服饰、文旅、交通等各种产品与服务大量消费。

野村证券称,在美国,泰勒·斯威夫特 Eras 巡回演唱会造成的消费刺激令经济分析师们欣喜若狂,6个月产生50亿美元消费支出,将美国去年一至三季度实际 GDP 提高约 0.02%。而2024年3月的6场霉霉新加坡演唱会,共为当地带来近27亿元旅游收入。按估算,霉霉与酷玩乐队演唱会为新加坡一季度实际GDP增长贡献了约0.25%。

霉霉的粉丝,1/3来自95后Z世代,Ta们拥有鲜明消费哲学,相比购买实体物品,更追求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实现,愿意为较高价格的娱乐消费买单,一段放松旅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唱会,或一个小放纵的酒吧夜......

28岁的小红书博主「给生活一个烨」,攒了1万元出国见霉霉。深圳27岁女生徐诗涵,2023年全年飞行3万公里去12个城市看23场演出,相关消费占其全年支出的一半。

Ta们的消费代表了典型的社会消费新趋势。2023年,全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45%,接近一半,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67.5%。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正驶入“快车道”,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85后与95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力军,乐于为品质、兴趣、体验买单是这个人群明显的消费偏好。人口结构另一端,截至2023年末,我国拥有21% 的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Ta们负债率低,消费力强,对于文旅、休闲、健康等类目的服务消费需求较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预测,至2025年,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过半,达到52%左右,2030年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55%~60%,到2035年大体稳定在65%左右。

服务经济的崛起,蕴藏巨大商机。但有趣的是,服务经济到来的确定性新商机,与商家在挖掘服务、提供服务中的种种不确定是同时存在的。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看来,服务产品因不可见、不可触摸及储存的无形性,使服务消费过程中,存在供需难以匹配、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与效率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难点。

以携程为例,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在传统机酒业务外,携程也在挖掘更多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

2024年,携程针对想要安全舒适旅游的银发族和全球追星的年轻人们,开发了“老友会”和“全球展演”两个新项目。携程能帮消费者办理出国签证,买卢浮宫与NBA门票,为参加霉霉演唱会提供接送机与包车......

但现实问题是,携程即使把旅游服务颗粒度做到足够精细了,用户也很难对所有功能了如指掌,且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想起。他们自己在海量选项搜索匹配需求方案,也很繁冗费时。

02

“趁手”的聊天工具,撬动携程大生意

作为中国旅游行业的头部企业,携程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一套“基于数字化工具的深度沟通”方法,可以做到理解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甚至激发他们的需求,实现新的消费模式和出游方式。

深入沟通的桥梁,信任与长期关系的建立,让携程服务变得更易获取也更被消费者认知。

这个沟通桥梁,携程集团数字营销部总经理王绩强的答案是:“只有把顾客加到私域里,把服务从App里,延伸到用户习惯的地方去,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得,才能牢牢抓住每一个‘被客户需要’的机会。”

借助企业微信,携程更接近消费者,与消费者的深沟通 “触手可得”,抓住每一个“被客户需要”的机会,实现了客户下单转化率提升8倍、私域订单量提升2倍,客服承接量提升3倍的成绩。

“这些用户在加入私域之后,人均订单量提升20%+,人均客单价提升30%+。”

2021年,携程启动布局企微。基于企微实现的精细化运营与服务能力,正在为携程撬开更大的生意空间。

对于携程,理想状况是,当顾客预定去上海的机票与酒店,能有人及时看见这个潜在需求,向顾客询问是否需要预约迪士尼门票,帮用户节约时间,也避免携程服务躺在app里,无人问津。

“回过头看,我们很庆幸我们在2021年就启动了企微私域的布局,它帮助我们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打开了一扇服务的窗口。”

通过实时聊天,顾客画像与需求变得具像,携程对顾客的洞察与服务的实时性也得以实现。这种链接建立起来,要撬动更大生意,就具备了更充足的施展空间。

首先,“贴身”服务,构建信任,通过深沟通了解并激发需求,在长期关系的建立中,提升订单转化率与复购。

携程企微最大的优势,是通过真人客服直接、实时的沟通,深入了解并串联顾客需求,针对性推荐适合的旅游方案,为顾客提供便利与升级的体验。

携程拥有上千万条旅游线路。除了机酒这些标准化产品,也包括海量复杂程度高、非标型度假类商品。能否成功转化,受限顾客的认知与有效沟通的渠道。

企微是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沟通与解惑随时展开,具有连贯性,有效缩短顾客的决策时间。

通常,游客旅行订单的成交,多发生在行程的规划阶段,提前预约定制好所需服务。但企微,让服务时间延长至旅行的“进行时”。

携程将同时段同地点旅游的用户,归到“同行出游群”,配备熟悉当地情况的领队,提供答疑,攻略等贴心服务。旅途过程里,临时拼车、找向导或是滑雪教练这样的偶发需求出现时,通常领队在群里发的当地服务链接,用户会直接购买。携程统计发现,这类社群的订单转化率,是没进群用户的两倍,新订单平均都超过1000元。

信任在长期的沟通中被建立起来,进一步拉动复购,又或者,进阶购买溢价更多,如定制游产品的意愿也变得更高。

其次,通过企微、社群等工具,洞察消费需求,针对性开发产品,拓宽生意空间。

在企微社群,携程基于年龄、需求等不同用户属性,分层运营,通过调研与沟通,去发现和总结出相似的需求类目,再针对性地去创新产品。

例如,老友会和全球展演这两个项目。一个,针对银发族,时间灵活,想要舒适度高的旅游需求,针对性从产品层面做特殊供给;另一个,则是针对年轻人全球追演唱会和热点赛事的悦己需求,打包酒店与门票,为抢票无门的追星族们提供一个方便、安全的购买渠道。

企微与社群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使新服务能快速对接目标人群,获得增长。

最后,企微等数字工具把大量琐碎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提高人效,扩大服务半径,降低运营成本。

每个携程企微服务人员背后,都是真人客服。面对层出不穷的服务需求,要做到秒回,离不开工具的辅助。

企微不仅承担沟通职责,用群发、一键快捷回复话术库等功能,减轻客服工作负担;另一个强大之处,在于拥有丰富的API接口,方便携程打通内部的产品系统、客服系统和订单系统,像一个高效的集成工具,聊天同时也能快速进行内部信息搜索,极大提升沟通效率,避免错失商机。

利用企微服务客户,同等人力下,携程发现,能承接的用户咨询量提升了3倍。

服务消费崛起的时代,与用户构建信任与长期关系,抓住消费者,也就抓住了未来商业的增长机会。

作为一个线上旅游服务平台,从被动等待顾客上门搜索,到去用户活跃的地方,主动培育关系,施加影响,提供更有温度与针对性的服务,企微帮携程架设起直连用户的桥梁,为服务的落地与转化配备了一个趁手又高效的“兵器”。

当消费者不再是躺在“历史订单”背后的模糊画像,而是通过真实客服互动、建立信任,具象化地成了一个有偏好、有兴趣、有交流的生动的人,企业才拥有了真正了解ta们的机会,与更确定、可运营、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

《2024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认为,“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水平占消费支出水平的比重,有望从2023年的45%提升到50%以上。”

我国服务型消费,未来有着巨大的升级空间和增长潜力。在这样背景下,不同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在服务过程中的无形性,也让数字化技术与工具有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