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在向“雷军”狂奔

职位调整后的余承东可谓是十分忙碌,频繁出现在各大活动中,似乎在努力习惯“企业家网红”这个身份。

月初,在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与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意外地同台。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与老对手进行了一次“交流”。

在发言中,他首先肯定了华为在硬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随后又谦虚地表示,在外观设计等细节方面,华为仍需向小米学习。尤其赞赏了小米在挖掘用户需求方面的独到之处,并自谦地称自己为“只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

紧接着,余承东又将目光投向了新晋流量担当周鸿祎,亲自为其准备了一场别致的交车仪式。

双方还在车内展开了一场简短对话,其中谈到了对于打造IP的看法。余承东表示,这主要是为了营销宣传,以及流量。“在今天流量经济这个时代,为了节省营销费用,更好地让用户了解我们的产品,(在打造IP方面)必须得往前走一步。”

然而,当周鸿祎提及雷军时,余承东却选择了避而不谈,似乎是在用这种方式维持着与老对手之间的微妙平衡。

次日,余承东又投身于“余承东车友”智能驾驶直播活动。他亲自驾驶搭载鸿蒙智能驾驶系统的问界新M7 Ultra,与汽车自媒体创始人孙少军、终极小腾共同探讨智能驾驶的未来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余承东的这些营销活动与雷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直播对谈、试驾体验、与大V互动等方式都是雷军在推广小米SU7时用过的策略。

当然,在奔跑成为下一个“雷军”的路上,余承东也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伶牙俐齿”。

在2024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比亚迪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方面表现突出,堪称行业“卷王”。但他也强调,华为更注重产品的价值、智能化、豪华感、舒适感以及安全和高质量的用户体验。

这一观点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面对余承东的言论,比亚迪方面自然有所回应。比亚迪李云飞在公开直播中表示,他认为技术、产品和价格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而华为在过去也曾多次降价以吸引消费者。

他还建议余承东在公共场合少说些与友商对比的话,以更好地维护品牌形象。

为了搞流量,余承东可谓是用尽全力。

企业家追逐流量的脚步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流量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其说是余承东追着雷军跑,不如说是众多企业家都在追逐着流量的脚步。

小米汽车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以雷军个人为营销核心,小米汽车的发布和上市都获得了巨大的关注。技术发布会观看量高达480万人次,上市发布会观看人数突破1亿,上市后登上微博热搜超过30次,上市一天后大定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8898台。

这些数据无疑刺激了许多传统车企,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并重视线上的流量营销。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近一两个月内,车圈变得异常热闹。蔚来汽车CEO李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等不少车企的领军人物都已开启直播,积极拥抱流量。甚至还有周末加班试驾陪聊,短视频的卷动,亲自交车等活动。

然而,随着企业家们纷纷涉足直播领域,关于企业家是否应该成为网红的讨论也逐渐升温。哪吒汽车CEO张勇的一句“今天听到一个冷笑话,最近也感受颇深:都不创业了,都去干企业家IP了。”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企业家和网友有不同的看法。周鸿祎认为,企业家是否应该成为网红应因人而异,擅长做的人应该积极尝试,不擅长的人则可以选择幕后工作。他强调,流量代表着获客能力和用户知晓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张朝阳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家成为网红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流量和关注,还能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人生启示。他认为这是一件挺好的事,可以让大众在关注娱乐明星的同时,也能关注到企业家这一群体。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企业家都适合成为网红。纵观那些长期活跃在直播间的企业家,往往是事业不在巅峰期或者处于转型期的。例如,创业失败期的罗永浩、教培行业低谷期的俞敏洪、退出主流竞争舞台的张朝阳等。他们通过直播找到了新的舞台,并与观众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家为了拓宽渠道或给企业创收而短暂进入直播间,如特殊时期为携程带货的梁建章和开拓线上新渠道的董明珠等。但他们在达到目的后便迅速撤离直播间,继续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企业家们要明确知道的是,做内容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尽管现在产品和内容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企业家们仍然需要谨慎对待网红这一身份。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如何将网红特质与产品特质有效融合,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更多的创始人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做网红而做网红,恐怕未必能得到让企业长久发展的结果。

因此,在追求流量的道路上,企业家们需要更加理性和谨慎地思考和决策。

流量不等于销量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车企大佬们纷纷投身于流量争夺战,以期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来推动销量增长。然而,这场流量战是否真的带来了预期中的销量提升呢?

首先,观察近期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车企在流量上投入巨大,但并非所有流量都能成功转化为销量。

以wind数据为例,5月汽车市场虽有回暖迹象,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持续扩大,但具体到各品牌,表现却大相径庭。

其中,比亚迪5月销量高达33万辆,同比增长38.2%,成为市场的佼佼者。广汽埃安也实现了4万辆的销量突破。

图注:wind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车企并非仅仅依赖于流量来取得如此成绩。比如,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更侧重于与车主的互动,通过线下交付活动等方式,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同样,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也在没有过多投入短视频流量的情况下,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小鹏汽车同比增长35%,蔚来汽车更是实现了高达233.8%的同比增长。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在这场流量战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哪吒张勇和周鸿祎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流量营销上,但销量数据却并不尽如人意,5月同比下降22.4%。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流量虽然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决定销量的唯一因素。车企在追求流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研发、品质提升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事实上,车企老板下场直播、参与营销活动等,无疑为品牌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但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需要靠实力说话。正如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所言:“用户买你的车是因为产品,不是因为流量。”

因此,车企在营销策略上应更加注重实效,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流量数据。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通过深入洞悉市场、研究用户心态和消费习性,以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及更创新的营销策略取悦年轻消费群体,才能真正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唯流量论”的陷阱。流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只有在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流量才能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