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一度估值1000亿美元的快时尚巨头SHEIN,正希望闯入更大的资本市场。

据《金融时报》报道,快时尚巨头SHEIN在2023年的利润增加了一倍多,且目前正在等待国内监管部门的批准,以推进在纽约或伦敦的重磅上市。

《金融时报》援引四位与SHEIN关系密切人士的话透露,2023年SHEIN的利润达到创纪录的超过20亿美元,GMV约为450亿美元。而SHEIN在2022年利润超过7亿美元,2021年超过11亿美元。

SHEIN目前正在等待国内监管机构批准其上市,预计这将是今年规模最大的IPO。该集团在最近一轮融资中估值超过600亿美元,不过SHEIN拒绝对这一数字发表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两名消息人士的话称,SHEIN预期国内监管机构能够在未来几周内批准其上市。SHEIN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在中国境外进行所有销售,但该公司最早成立于中国,并继续在国内开展大部分业务,导致SHEIN需要寻求国内监管机构的批准。

上市对SHEIN而言将是新的发展里程碑,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进入新格局、跨境电商竞争加剧,曾经商业模式领先的SHEIN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其不得不采取更多新措施以适应激烈的市场与政策变化。

就在3月21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指出,SHEIN执行主席唐纳德·唐发布了「供应链即服务」的新举措,将对外部品牌和设计师开放其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

曾被「过度保护」的技术系统和供应链在一夜之间放开,SHEIN此举意欲何为?在全球化的新常态下,SHEIN主动选择「开放」,能否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重重监管压力

在SHEIN公布新计划的七天前,3月14日,法国国民议会讨论通过一项新提案,旨在打击低成本超快时尚。提案以减少纺织工业对环境影响为名,计划从2025年起,对每件快时尚产品征收5欧元(约合39元人民币)生态足迹附加费,到2030年将增至10欧元。但附加费不能超过商品标价的50%。

提出该法案的议员维奥朗还特别以SHEIN为例,指出快时尚纺织业正在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她表示,SHEIN及其“每天7200件新款服饰”是集约化时装生产的典型范例。

相关数据也反映出快时尚在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过程中,带来了资源浪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据2022年SHEIN发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报告中,其承认在近700家受审计的供应商中,83%的供应商存在「重大风险」。

SHEIN所代表的快时尚生产模式,正在被更多环保主义者所抵制。近两年,大量时尚博主呼吁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服装品牌,因为快时尚品牌多采用廉价的聚酯纤维面料,服装寿命短,还诱导消费者快速更新衣柜,会造成大量难以被自然快速降解的服装垃圾。

环保主义者的呼声,以及这次法国通过的新提案,也符合欧盟对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及可持续转型的政策路线,更多欧盟国家有可能效仿法国,落地纺织业环境提案。

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Tulquois向媒体表示,时尚界应该为欧盟国家效仿法国的可能性做好准备,这类针对快时尚的方法有可能被「出口」到其他欧盟成员国,以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简言之,未来SHEIN在欧盟会将面临更多环境法监管,而SHEIN此时开放供应链和技术系统,本质上是向当地政商界「示好」,证明自己能为本国供应商创造业绩、为政府增加税收。

但在当下的全球格局中,「让步」真的能换得未来吗?

不止欧盟,SHEIN正遭受来自全球多国的监管压力。去年11月,SHEIN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但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均要求SEC调查SHEIN的供应链等问题,最终导致SHEIN不得不寻求伦交所IPO,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在考虑范围内。

同时,SHEIN正在让自己变得更像一家「全球公司」。

SHEIN虽然在南京成立,但2022年,SHEIN已经将总部迁至新加坡,虽然目前中国大陆的员工数远多于新加坡总部。去年7月,SHEIN在巴西投资建立了首个拉美工厂,还与当地12个州330家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达成合作。未来,SHEIN希望巴西供应链能承担拉美市场的主要销售。

总部外迁、在海外单独建立供应链体系,这与SHEIN开放供应链的目的如出一辙,向海外监管者展现开放、迎合的姿态,以换取短期内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喘息,但如果长期来看,一味让步很难让SHEIN在多重监管压力下「顺利脱身」,尤其当下欧美国家反全球化趋势盛行,即使迎合监管政策也未必有利于SHEIN的可持续发展。

或许,TikTok在面对封禁令时的「强硬」路线,代表着出海企业面对类似问题的另一种路径,在舆论场「高声疾呼」来聚拢用户群体的支持,以对抗方式换来可能的长期发展。

无论「让步」与「强硬」,都是企业正常的商业选择,但SHEIN的当前举措真的能换来可持续发展吗?这可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供应链疑云

SHEIN之所以能成功,源自于一套反应迅速、更加庞大的「小单快反」模式。

小单快反模式源自另一家快时尚企业Zara,即品牌方通过生产少量产品做市场测试,如果反响够好再扩大生产规模。

SHEIN对小单快反模式进行了放大和提速。据媒体报道,SHEIN在广东番禺就拥有300多家核心供应商,每天生产款式达数万种,依靠实时的数据反馈来按需补充订单;生产周期被压缩到5-7天,库存率仅为个位数,远低于行业均值。

针对产能持续提升的供应商,SHEIN还通过补贴、帮助供应商升级工厂等方式,提升供应链的抗压和生产能力。

依靠着「更快更强」的小单快反模式,SHEIN得以迅速在跨境电商行业立足,但随着跨境电商行业入局者众,新模式与新平台正在冲击SHEIN的份额,也让SHEIN的供应链模式陷入诸多争议。

今年2月,SHEIN的新加坡总部公司向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北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拟对速卖通、TEMU等平台的数十家跨境卖家发起临时限制令(TRO)动议。

发起诉讼的目的不言而喻,TEMU、速卖通等平台希望SHEIN商家入驻自己的平台,因为他们在SHEIN的支持下更有经验、效能更高,但SHEIN显然「保护欲」过强,希望独占这些商家。

商家以盈利和风险分散为目的,当然希望多平台经营。一位被告方商家的律师向媒体表示,SHEIN一直利用TRO作为反竞争计划的工具,迫使商家通过SHEIN而不是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品。

采用「二选一」的方式打压竞争对手,这与SHEIN塑造的开放企业形象似乎并不吻合。

「二选一」争议仍悬而未决,SHEIN又宣布开放供应链,这一举措在短期内可能适得其反。因为SHEIN的应链中存在大量中小商家,这些企业受自身规模体量和能力限制,本身是不擅长像巨头一样进行大规模和超高频管理的,一旦开放订单反而会造成生产压力,导致结果「走样」。

开放供应链的结果,并不会和SHEIN所设想的一样美好,供应链压力和监管压力始终无法做到有效平衡,本质上是SHEIN的「示好」路线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发展难题。

从商业上看,SHEIN无疑是一家极为成功的出海企业,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就会面临史无前例的难题,即使SHEIN这次能从欧美监管的包围圈中「全身而退」,但长期来看,SHEIN依旧难以穿越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