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阿里云在北京开了一场2024战略发布会,主题是“成本·成长·成功”。

就像这个主题所昭示的,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20%,最高降幅达55%。这是阿里云史上最大力度的一次降价,涉及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所有核心产品,数百万新老客户可在本次降价中直接获益。降价后,阿里云核心产品价格都击穿了全网最低价。

吴泳铭在担任阿里云CEO后提出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发展战略,阿里云随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公共云业务事业部、混合云业务事业部、基础设施事业部三大事业部。刘伟光于去年底履新,掌舵公共云事业部。

在组织调整过后,吴泳铭给公共云业务事业部确立的目标是规模优先、扩大市场占有率。刘伟光此次宣布全面下调云产品的价格,显然是向这个目标前进的一大步。对于过去两三年处于盘整期的国内云计算行业而言,阿里云的主动大降价,或将打响激活行业的第一枪。

01、阿里云降价,很猛很直球

在云计算这个行业,“降价”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永恒的主题,支撑这个主题的力量是计算机硬件的演化特点和行业自身的业务模式。国内外的云厂商在从成立至今都做过多次降价,一些典型云服务产品的价格已经不到十年前的1/10。所以昨天阿里云的这场发布会,大方向其实稀松平常,真正引起关注的点是降价的力度。

去年阿里云其实已经对旗下核心产品做过一轮大范围大力度的价格下调。而不到一年时间,阿里云“故技重施”,用更进一步的让利强度再次击穿了客户的心理预期。如刘伟光在发布会上所说,这是阿里云历史上参与产品最多、受益用户群体最广的一次降价,并且还首次做到了新老同享。

根据官方的推送内容,本次降价涉及产品超过100款产品、500多个规格,都是云上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核心产品。其中云服务器ECS最高降36%、对象存储OSS最高降55%、云数据库RDS最高降40%。

比如,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云服务器u1产品,此前2C4G配置的五年版需要768元/年,降价后仅需485元/年,降价了36%。数据库方面,像RDS MySQL基础系列的五年期购买价格从之前的936元/年降到了562元/年,相当于直接打六折。

而存储方面,OSS标准存储-本地冗余价格则是从0.12 /GB/月降至0.09 /GB/月,降幅达到25%。同时阿里云还推出预留空间型产品,提供2-5年时长规格,购买时间越久,每年单价越低,与按量付费原价相比,用户购买5年预留空间产品最高可省77%。

值得指出的一个细节是,这次阿里云还允许存量用户参与新的价格体系。注意,不仅是说存量用户可以按优惠价格购买新套餐,而是他们现有订单的未履约部分都可以参与优惠。

比如你一年前买了个三年期的包月产品,使用一年后还剩两年,这个时候如果云厂商降价,你剩下的两年通常是不能享受新的价格优惠的。但这次阿里云打破了这个惯例,只要在3个月内续费,你剩下的两年也将按新的优惠价格计费。

这相当于存量用户的存量资源和新购都可以在新续费的时候直接打八折,阿里云方面都称“我们今年主打的就是朴实无华”。

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云计算行业降价不奇怪,阿里云特别的地方在于其降价的频率和强度堪称激进。在《新立场》看来,支撑阿里云搞激进性价比的基础有三点:更大的规模、更高效的技术迭代和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盈利节奏。

云计算是个规模效应显著的行业,规模越大不同客户的需求曲线越容易满足波峰波谷相互抵消,从而提升底层资源的利用效率。阿里云今天仍然是国内最大的云厂商,所以在这点上有绝对优势。

而在技术方面,从当年最早做出中国唯一的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到后来自研的倚天710芯片,阿里云打造了自下而上、软硬件一体的完整技术体系,不断榨干每一滴算力,最大化降低云计算成本。在这个基础上,阿里云也就有能力不断通过效率提升释放红利。

除此以外,过去一段时间,通过主动削减项目制订单,阿里云的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改善。在2024财年第二个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从3.87亿元大幅提升至14.09亿元,环比增幅达到了264%。相较于其他仍然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众多同行,阿里云在产品定价上无疑有着更加灵活的空间。

02、客户成本下来,行业增量上去

任何一个竞争充分的领域,如果有人突然采取了激进的降价措施,那么通常意味着市场上接下来会有价格战,这个剧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多次上演。阿里云这次的动作后,我们大概马上会看到竞争对手的跟进。

但《新立场》认为,价格战是最肤浅的表象,阿里云的野心显然要大大超越这种浑水竞争。

概言之,价格是进行消费者教育最有力的武器,而云服务产品的降价将大幅加速公共云这种先进生产力的普及。

出于职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的双重原因,《新立场》在过去几年里都保持着对云计算行业的密切关注。而其中一个尤为困扰的疑问是,为什么国内的头部云厂商在规模明显小于国外同行的情况,增长反而不如他们?

国内云计算行业此前经历的一个最大的调整,是新的客户群体主体结构从此前的泛互联网企业变成了各个领域的传统企业。这些传统企业对于新兴技术的感知能力和接受意愿跟前者差距巨大,所以当云厂商的拓客进入这个范围,打怪升级的难度骤然上升。

由于过去国内IT服务业的相对落后,这些传统企业通常都选择自持IT资产,他们买硬件装软件,自己建立数据中心。而在国外,由于IT服务业的较早发展,很多传统企业会把IT需求外包。最终,自建和外包这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也进一步造成了国内企业上云转型的障碍。

刘伟光在昨天演讲的开始,提了个很重要的数据。就公共云支出占所有企业级IT支出的比例来说,美国在过去两年里提高到了58%,中国则只是增长到了39%。并且国内这个指标的增长主要是互联网行业贡献的,非互联网企业到2023年公共云支出还停留在29%。

另一方面,中国今天有2000万台服务器,跟美国的2100万台在算力规模上很接近,但我们的算力利用效率很低。因为这些算力中公共云只占了28%,传统IDC占了72%,这些跑在企业自建机房里的服务器运行效率只有5%。跟阿里云30%利用效率比起来,是6倍的差距。

所以,一个客观的现实是这些传统企业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在的上云需求。怎么去兑现这部分增长空间?如何让包括阿里云在内的整个国内云计算行业再创新高?

核心当然是把体验提上来、把价格打下去,让大批还在观望犹豫的传统企业认识到上云不止是体验更优而且成本更低。从这个意义上说,跟一般价格战主要争夺有限的存量用户、更接近零和博弈不同,云计算行业这次是通过低价来实现消费者教育,来拓展增量用户群体,因此或许将会给行业带来突破瓶颈的动力。

用刘伟光的话说,“作为中国云计算头部企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举措带动这个行业一起加速,一起把市场做大,一起推广云计算对企业的价值。”

阿里云希望通过把原先在亏损项目上的低效投入转移到在云服务产品上对企业的让利,来撬动最广泛人群的上云意愿,他们瞄准的是剩下的72%,把没有接触云的那部分中小企业给搬上云来。

03、写在最后

在马云最初决定要做阿里云的时候,外界对此更多是怀疑和不解,看不清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旧酒、新酒还是矿泉水。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去质疑云计算的存在价值,也没有人会否认它将越来越成为像水电煤气一样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这是不会扭转的科技发展趋势。

然而,未来会来和它什么时候来是两回事。过去几年里,国内云计算行业的发展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爆发,无论是从云厂商的商业利益出发,还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这个行业都迫切地需要打上一针强心剂。

阿里云这次的降价就是破局的开始。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