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承东到赛力斯工厂打螺丝看,汽车供应链未来如何变化?
文/科技说说
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大佬来说,想在血海中冲杀出来可真不容易,需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
就像余承东,既要坚定地喊出“遥遥领先”的口号,还要制定出种种营销策略,甚至还要出现在工厂一线场景里去“打螺丝”。自9月中旬发售以来,华为和赛力斯共同打造的问界新M7已收获超过8.6万份大定订单。
而因为问界新M7大卖,余承东再度现身赛力斯智慧工厂,亲自监督车辆生产速度与质量。对此,余承东表示为了完成生产交付,“整条供应链新投入了超过10个亿,加了2万多人,工厂也新增了生产班次,每天22小时连轴转。”
从实际效果看,问界新M7的交付能力大幅提升——继9月交付5200多辆之后,10月交付量翻番至一万多辆,11月将冲击两万辆,12月全系列产品有望突破3万辆。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大佬对供应链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就在今年10月上旬,理想汽车负责人李想也透露,常州智能制造基地已顺利完成产能升级,且与众多配套供应商建立了本地化供应关系,并让供应链管理得到改善。
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也说明了一个变化正在发生,那就是供应链全面变革的浪潮加速逼近。
供应链,重中之重
供应链对于千行百业的重要性,早就凸显出来。往前回溯,国内很多企业从全球制造业代工工厂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产业链上占据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比如,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光伏产业等都是典型代表。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已有多家中国企业跃然成为全球龙头。它们的优势集中在多个方面——不仅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销售规模等多个方面实现领先,还将中国制造供应链逐级渗透到多个细分行业,并真正提升着供应链的整体水平。
而在汽车领域,对企业来说是否真正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是决定能否制胜市场的关键所在。相信很多人还对此前两年多的时间中,汽车厂商集体“缺芯”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受芯片短缺影响,包括大众、福特、丰田、日产等在内的车企,纷纷宣布多地的工厂暂停生产。
甚至还有不少车企不得不推迟新车的发布计划,并影响了全年的产品布局。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产能不足、终端层面集体涨价,也让汽车厂商的销量受到极大影响,整个市场乱成了一团。
很多同样受到“缺芯”困扰的国内汽车厂商,也深刻意识到,国际形势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等,是汽车芯片供需平衡的巨大风险。当时,在“缺芯”后期,汽车厂商开始制定长期策略,通过在内部设立国产化专项,成立或投资芯片企业,形成产业联合体,合作定制化芯片开发与应用等策略,来对供应链进行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造车新势力而言,供应链的重要性一再被拔高。以理想为例,旗下的L系列卖得不错,但此前产能却跟不上。李想在今年8月通过微博透露,三季度的产能极限为3.4万辆。由于瓶颈零部件的产能问题,直到10月份才能得到解决。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只有解决了供应链的相关问题,才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而值得玩味的是,小鹏汽车甚至在内部不断升级供应链反腐力度。据悉,近日小鹏汽车内部宣布采购部门负责人停职,多名员工配合调查此事。而小鹏汽车两款车型P7i和G6在上市后,都因供应链准备不足遭遇订单交付困难的问题。背后核心在于小鹏汽车作为一家新势力公司,在发展阶段着重追求产品研发和打造,忽略了研发、供应链、生产、销售等流程方面的协同和规范。
可以说,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供应链关乎生死存亡。如果有前沿技术和设计能力等,却没有坚实可靠的供应链为支撑,也只会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再美好的蓝图也都只是“画大饼”,成为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激烈的竞争及技术创新磨练出一众具备优势的汽车厂商。它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新时代领先的技术,能够提供非常具有竞争力、性价比、全新体验的新能源车型,并逐步构筑起独属于自身的护城河。
但供应链才是决定新能源汽车厂商,能否基业长青的真正根基。要想不再“玩票”并脚踏实地的前行,把供应链做好做强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商共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革新浪潮,汹涌而至
时至今日,供应链的玩法早已大变,革新浪潮在汹涌而至。
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25%的供应链决策将在智能边缘生态系统中做出。此外,供应链将从传统到自主,并建立起有弹性、可持续的智能供应链。而在新能源时代,国内汽车厂商正在从供应链这个重要维度实现弯道超车。
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打破了燃油车时代的游戏规则,核心竞争壁垒转移至三电能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自然也就颠覆了原有的供应链体系,并形成品牌差异化的护城河。在电动智能化风向引领下,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重心正在发生倾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腾飞提供着机遇。
要知道的是,传统汽车供应链是以整车为顶点的金字塔型,核心是发动机等硬件,Tier 3及Tier 2供应商很难越级向主机厂提供零部件及车机系统。而新能源汽车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等为核心,对于软件端及域控制器的需求上升,供应商的地位趋于平行。
集中体现是,新能源汽车无需像燃油车时代自研发动机及变速箱。同时,电动化大幅简化汽车核心零部件,而数字化产线的普及也大幅提升了整车生产自动化程度,两者共同降低了整车厂的品控难度。由此,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在产线改造、生产工艺、质量管理方面持续优化,产品品控亦在得到有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还已实现三电系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全面领先。电动智能技术变革催生新部件增量需求,上下游出现空白地带,部分本土汽零企业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成为全球领先汽零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借助新能源汽车机遇和国家战略支持,在十年间成长为全球核心动力电池供应商,目前国内市占率约50%、全球市占率约35%。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在全球互联网浪潮下已培育出华为、BAT等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且软硬件实力兼具的科技企业。它们深厚的技术积累及产业经验,在为汽车智能化浪潮充分赋能,也在让供应链发生巨大蜕变。有了前沿科技元素的融入,供应链发生的改变或许将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但站在更高的高度向下俯瞰的话,必须要注意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要让供应链的革新浪潮来得更为猛烈。要知道,国外汽车厂商是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的。从今年上海车展看,不少国外汽车厂商都在打出“电动化”这张牌。而在今年前7月,外资及合资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占全部新车型的比例攀升至36%。显然,未来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胜负仍未见分晓。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必须要在多个方面发力,而供应链的革新已迫在眉睫。首要的问题,是通过供应链的革新缓解火烧眉毛的降本增效问题。如,在内外饰、座椅、线束、W-HUD玻璃等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以及其他配置的供应链本土化等都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方向。
另外一点必须要考虑的供应链问题是,锂电池价格和产能影响较大。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既要与电池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又要有其他备案计划,以确保电池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性价比。
而随着智能化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手握的“杀手锏”,如何通过全委托、应用自研、硬件代工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或确保更好的体验,也显得愈发重要。同时,稳定的量产交付能力也是竞争着力点,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必须要做好核心支撑。
从大环境看,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垂直供应链体系在逐步解体,创新合作模式则大放异彩。在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想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前提下,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展开深度合作已是潮流所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将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尤其是造车新势力针对供应链进行革新的关键时间节点。汹涌而至的革新浪潮,将席卷整个行业。在这一浪潮之下,整个汽车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将为之焕然一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或者点击这里下载云掌财经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