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这样一个跌法,已经完全超出我的预期,一遍遍刷新了我的认知底线,在公司今年努力抓住市场机会提升市占率、渠道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高毛利的**板块突飞猛进、**为主的业务快速发展、收入利润均实现双增的前提下,股价已经跌的快接近去年10月底的低点了!公司的基本面早已触底回升,股价居然还在坑里呆着!看不懂,看不懂,实在看不懂了!”这段话出自一位A股公司董秘的朋友圈。

评论区和股票社区里,充斥着核心白马股过去几年吃透了估值红利、现在需要在外资撤离背景下还债的声音。但做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股票的下跌并不是每一个交易日都有利空,底部的时候市场对任何利好都会麻木,每次挖坑的时候外资就是没有原因的持续跑路。没办法,既然股市有牛市和熊市,就证明交易层面非理性的人性博弈是存在的,否则哪会有2015年和2018年两种极端呢?

所以有很多公司的股价,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尤其是当我们看好一个股票并重仓持有时,无缘无故的阴跌或者趴着不动,都会让人不断质疑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就开始去微博、社区、短视频上找,是不是有些小道消息和利空小作文没有看到。日K线缩图看的话,确实每一段行情的时间不算长;但每天都忍受着无端的阴跌,那种日子暗无天日。

现在这个阶段,有很多公司的股价也到了无法理解的位置,比如说@百融云-W(6608.HK)这种本身很纯正的AI股,为什么现金及等价物30多个亿但总市值才40亿出头,为什么一家主营业务是MaaS和BaaS的公司,PE居然才10倍出头。我不懂,真的不懂。

是这个公司AI含量不高、纯蹭热度吗?按照恒生人工智能指数的编制要求,百融云这个公司很符合两项: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应用(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第一大业务叫做MaaS模型即服务,也就是按照模型的调用量收费,所以前提是百融云AI模型里需要有预训练信息、预训练信息之间需要建立函数关系、有能够完成模型调用和训练的条件,这不就是AI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吗?第二大业务叫BaaS业务即服务,就是帮助客户完成KPI之后收取服务费,是不是名字上就写了公司已经有AI落地的业务?机构客户的内部语音机器人小助手、对外的智能外呼、用户信息的精准分析与投放,都是属于“纯血”AI产品。

那是百融云的大模型很拉跨吗?现在中国的大模型确实很多,但并不是所有AI大模型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现在吹嘘自己“N年前就开始做AI大模型”是标配,但早年神经网络的输入都彼此独立,并不具备理解一大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的能力,所以才会出现把“开水间”翻译成“open water room”这种问题。直到2014年,AI工程师才开始使用RNN循环神经网络来处理自然语言,让每个神经元既接受当前时刻输入信息,也接受上一时刻的输入信息,进而使神经网络具备了“结合上下文”的能力。但因为是顺序计算,RNN固然能解决上下文的问题,但运行效率并不高,很难处理大量的参数,这才有了现在的Transformer和GPT。百融云自2014年成立以来就在基于Transformer进行产品研发,并顺理成章推出了大模型BR-LLM大模型。

那是现在大模型泛滥了,让百融云没有AI公司的竞争优势了?Transformer确实是用位置编码的方式取代了RNN的循环设计,从而实现了并行计算,这直接提升了AI大模型的训练效率,也渐渐发展成了NLP(自然语言处理)的唯一解。这似乎让一个AI理论研究问题变成了纯粹的工程问题,只要算力够的话,一切问题丢给参数量,任何一个有点技术含量的公司都能搞出来AI大模型,但是未来如果英伟达的AI芯片面临限制,需要把算力砍半才能满足TPP低于4800的美国出口限制政策,那么对于需要训练大量非文本向量数据、建立预训练信息之间函数关系的AI大模型来说,没有算力储备、后排刚入局的公司不就很快会掉队吗?

那是因为百融云的AI能力太泛泛,客户不认可吗?举几个垂直行业的例子,比如电商领域的推流视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热门和推流的逻辑是什么?不是人工审核看内容好不好,而是根据巨量算法,统计用户的喜好,并且看一个内容的互动率,比如点赞、评论、转发量。那如果百融云的机构客户需要满足这些推流逻辑,可不可以用AI来实现?当然可以,比如哪些关键词能击中用户的猎奇心理、用生成式AI根据爆款视频文案来生成自己的脚本、哪些文字和话术能激起用户的评论和转发量,这都是AI可以完成的。这样的例子包括且不限于电商、物流、金融、智慧城市等等百融云的机构客户垂直领域。

那是因为百融云的业绩太差,和AH股大部分AI公司一样,没有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看财报的话,2023年上半年百融云总共营收12.43亿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21%。

那是因为百融云也有减持的情况?要看公告的话,这公司不仅没减持,而且23年上半年就拿出了1.25亿港币做回购了,到现在回购都还没停。而且港股的回购是不能做股权激励的,只能注销,跟A股那种用二级市场的钱喂饱自己员工是不一样的。

既然这些灵魂拷问的思路都来自最近爆火的那位董秘,那不妨也用他的话当模板,做个结尾。

为什么市场忽视了百融云在垂直行业的核心客户数不断增加带来的壁垒,为什么市场忽视了决策式AI和生成式AI相辅相成是百融云两大业绩增长曲线?为什么忽视了AI大模型马上要面临供给端出清,竞争格局的持续优化,百融云等来了快速提升市占率的大机遇?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有多少公司跟百融云一样的股价表现?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