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喊话“10年内不得在华建厂”的情况下,国际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却马不停蹄地向中国奔来了。

豪掷100亿欧元落地广东湛江

9月15日,中国化学与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签署施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

而巴斯夫这次的投资总额达到100亿欧元,成为其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这个工程预计在2030年建成,占地约9平方公里,到时候,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大多数人可能对巴斯夫并不熟悉,但事实却是,它在化工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资料显示,巴斯夫于1865年成立于德国。

来源:巴斯夫官网

到目前,其业务范围涉及化学品、特性产品等众多领域。

而每一个领域,巴斯夫都将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如塑料、溶剂、涂料等产品,巴斯夫生产的种类达到8000种之多,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两辆汽车中,便有一辆与之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的6个一体化基地,分别在位于欧洲的路德维希港总部和安特卫普,北美的自由港、盖斯马,以及位于亚洲的关丹和南京。

此次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的规模排第三,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

湛江作为广东临港重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中科炼化、宝钢湛江钢铁等重大化工项目均在这里落地,可以说,其化工底蕴数一数二,巴斯夫选址在此是有道理的。

让人疑惑的则是,巴斯夫这次在湛江为何投入这么大?

亟待自救

原因是俄乌冲突给巴斯夫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的天然气供应量达到了66.1%,而巴斯夫的天然气总需求约占德国全国的 4.5%。

自俄乌战争以来,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的供应量就不断减少。

俄罗斯对德国送气的最主要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管道,多次宣布缩减供应量,或是以需要维修的理由屡次停工。北溪2号,更是被直接暂停建设了。

造成的后果是,短短三个月,欧洲天然气价格从每1000立方米960美元,涨到3000美元,整整翻了3倍,给巴斯夫带来成本的飙升。

而2021年其额外成本便有15亿欧元,仅第四季度便道道8亿欧元。

这也让其不得不宣布,将通过“实质性”的提价,来抵消能源成本飙升的影响。

巴斯夫第二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分别为229.74欧元和21亿欧元,同比增长16.3%和26.3%,便是其涨价措施的功劳。

但短时间内,巴斯夫能靠涨价撑住,长期来看,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才是关键。

目前,由于半导体短缺,巴斯夫汽车客户的生产已经被迫中断了。而如果天然气的供应低于其需求的50%,巴斯夫或许还要关闭全国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综合生产基地——路德维希港。

此种情况下,巴斯夫亟待自救。

中国成不二之选

中国便是不二之选。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今年上半年德企的对华投资总额高达百亿欧元,贸易逆差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度。

并有德媒表示,中国市场吸引力巨大,在德国几乎没有企业愿意错过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根据统计,2012年到2020年,全球化工需求70%都来亚洲,而自2020年起,在亚洲需求中,中国市场又占据了70%,取代了曾经的化工需求大户日本。

而巴斯夫称,中国的化工市场增长迅速,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等地区的市场前景可能会持续衰退,这很难让人不参与。

本来只是“很难”,“断气”带来的动荡则直接推了巴斯夫一把,它不光要新建厂,还要扩大与中国能源公司中石化共同运营的中国南京一体化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来之前,德国反对声浪潮不断,不仅公司董事会中有反对声,就连联邦政府、各部委也反对。

最瞩目的要属德国总理舒尔茨的反对声,他公开放话称,希望德企能减少对华依赖,而他本人也上任至今都没有访华的行程安排。

显然,这些反对并没有起到作用,巴斯夫还是“叛逆”地选择了中国。

欧洲巨头们的青睐

其实“叛逆”的何止巴斯夫,近年来,许多欧洲巨头都选择来到中国。

早在2020年的时候,欧航发动机巨头罗罗公司就曾经表示愿意跟中国合作,共享发动机技术的意向。而去年,罗罗便选择了来中国建厂。

今年6月初,德国的宝马集团,也在沈阳和长春投资了近百亿用于建厂。

另一个德国车企大众,也在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在中国新疆开设工厂。

9月初,世界500强、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ABB公司在上海的最先进机器人工厂处于调试的最后阶段。

为什么欧洲的政客都在想方设法与中国“脱钩”,这些德国公司却并不买账,甚至公然与之唱反调呢?

原因很简单,政客未必懂经济,可那些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往来的企业,对此却一清二楚。

它们清楚,中国的经济必将有着良好的未来,丢掉中国的市场是它们所不能承受的。

现在,巴斯夫、罗罗、宝马、大众、ABB......这些企业的到来也将带来更为成熟、高端的技术与产品,能够在淘汰国内劣等工厂与产品的过程中,促进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