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央视《东方时空》主持人拿出两张照片,一张上面是街头巷尾常见的百货小店,另一张上面是路上来回穿梭的外卖小哥,都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

事实上,正是这两者的结合,组成了我国消费复苏的一种新业态——即时零售。

这几年,全国多地物流,常常因为猝不及防的疫情而按下暂停键,人们本以为能够按时到达的物品,就这样在运输路上不停延期。他们的目光自然转向身边,从“电商平台买一切”变成“外卖点一切”。

核心:本地门店+即时配送

8月5日,央视用了将近十分钟,专题报道了百货小店老板刘成的故事。

百货小店老板刘成,本来在湖南老家经营着一家小店,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他想要改变,便去往了更大的城市北京。为了将这家小店开起来,他走访调研了周边的小区,选择将小店开在年轻人多的地方,并第一时间将店“挂”在了零售平台上。

央视在报道中称,即时零售的两大核心便是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是外卖与实体结合产生的新业态,它连接了实体经济和消费者,打通了微循环的最后100米,激发了新消费需求。

刘成的小店依托零售平台的骑手,能在半小时内满足周边居民的日用百货需求,服务半径也从1-2公里拓展到5-6公里,这就是典型的即时零售模式。

这样的模式,受欢迎的程度超乎刘成的预料,在今年5月的疫情反弹期间,店铺的线上订单增加了近3000单,是平时的1.5倍,总销售额高达一百万元。

根据招商证券预测,2025年,即时零售的规模有望达到10964亿元。未来五年,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6%。

前几年的低空飞行成为蓄力,接下来,即时零售将乘风而起。

“外卖点一切”成为趋势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即时零售与电商平台到底有何区别?

回望两者的发展史,会发现电商平台的出现是受益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合发展,让用户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解决了商品的丰富性问题,而即时零售的出现则受益于本地零售业态的成熟,即让用户更快买到本地供给商品,解决了商品的即时性问题。

这样的不同,让即时零售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根据埃森哲发布的《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报告显示,95后人群更加注重配送速度,超过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甚至半天就能收货,7%的消费者希望能在下单后2小时收到商品。

如今,即时零售的商品种类进一步扩张,对年轻人来说,“30分钟万物到家”的即时零售变得更香了,“外卖点一切”成为消费新趋势。

在年轻人口中,这样的选择是“消费体验的升级”。

曾经在冬天下大雪时,北京市李女士的孩子在家中意外被划伤,通过外卖平台下单,急需用的医疗用品十几分钟后便被送上了门。

对李女士来说,即时零售的出现,解决了她太多的烦恼:下班后不用亲自去买菜,而是提前在手机上订购;平时日常发现急需用品,不用自己出门跑一趟超市;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不用担心安全了......

实体经济向前演进,凸显经济新韧性

除了带来消费体验的升级,即时零售还助力着实体经济的向前演进。

即时零售让消费者“把外卖当快递用”,让线上的流量成功转化成了线下门店实实在在的销量。这意味着,调整快的线下门店,不仅能凭借即时零售抵抗住疫情的冲击,还能借此机会实现门店的复苏。

疫情使得即时零售这样的新模式,与实体门店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以美团与无印良品的合作为例,自6月15日,两方宣布合作后,数据显示,无印良品上线外卖平台后,3公里以上订单占近45%、深夜订单占近14%。入驻一周后,订单量达到了第一天的68倍。

有媒体此前发表评论称,即时零售在给市场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积蓄新的力量,是中国经济韧性的表现。

这也就不外乎政策也给予即时零售模式一定支持。

2021年7月,商务部出台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其中提出统筹考虑当地电子商务、即时配送商业发展水平,做到实体门店配置与在线商业发展相协调。今年以来,也不断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大动脉和微循环畅通。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央视报道中,某零售平台研究院副院长张琳提供的数据,今年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长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达110%。

结语

毫无疑问,即时零售已经成为今年零售行业的新故事。

不管是哪个企业,想要在这样一个赛道中赢得胜利,诀窍只有给与消费者良好的购买体验。至于如何做到?增加供给、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零售成本皆是重中之重。

以美团为例,数据显示,美团的30分钟即时配送网络遍布全国,美团闪购也已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此外,美团还不断运用无人机、自动配送车等科技增加配送效率,提高消费者服务体验。

不过,不可否认的不少难点、堵点仍然存在,如其发展不太均衡、规模效应没有完全释放,或配套体系不够完整等。

在未来这段时间,这些难题会如何解决,即时零售的路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