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房地产有多造富,如今的债务就有多雷人,自2020年以来接二连三的爆雷着实让人变得“麻木”, 房企巨头都难以幸免,世茂步入其后尘,也属预料之中。

早在7月3日的公告中,世茂一笔到期的10亿美元公募债券无法按期进行本息偿还,违约的消息一经公开,外界几乎都已知晓这家曾经半年销售超过3000亿的房产巨头,终于扛不住了,成为了又一个被债务压垮的企业。但与到期3亿美元的债券相比,显然当前负债4000亿的现状更让人咂舌,前有信托逾期,后有短期债务迫在眉睫,世茂拿什么还?这恐怕才是吃瓜群众、股民最关注的问题。

犹记得多年前的大连万达在一系列的资产甩卖后,获得了如今“割肉”后的生存,而2020年上半年超额完成3000亿销售的世茂,巅峰时市值达到1300亿港元,不过短短2年时间里,股票已经停牌,市值也只剩下167.86亿港元。面对如此崩塌式的股价锐减、业绩惨淡,加上总负债4636.33亿元的重压,即便总资产尚有6265.68亿元,但其中有息负债1645亿元,高达74%的负债率,无疑已经开始“恶性循环”,现金短债1.9倍的紧迫,让世茂走到了危机边缘。

春风得意时“买买买”,危机时“卖卖卖”,几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共同的模式。2022年上半年的5个月世茂销售342.6亿元,比1年前的同期下降72%,如果和2年前的同期3000亿相比,那几乎只有当时的1\10。债务不断叠加,业绩断崖式下滑,摆在世茂面前只剩唯一的一条路:变卖资产寻求自救!

世茂都有哪些资产可以“清仓”?

外人很难得知的是,精于谋划的商人远比普通人更能预料危机的来临,并非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身在高位不谋其事”“无为之治”。相反,一个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前10名的巨头企业,不可能对市场一无所知,也不可能连自身的危机都无法把控。早在2021年第四季度,世茂已经将多个项目折合770亿左右的资产估计出售,其中名噪一时、被誉为建筑界奇迹的上海佘山洲际酒店、上海世贸广场、深圳地标项目世茂深港国际中心等都在其中,而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的佘山洲际酒店估价22.5亿元,目前已售出84.25亿元,尚有544.79亿元待售,其他方面也有92.7亿元的回笼资金,但对于积重难返的困局来说,也无疑于”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不过,与上述这些地标性建筑、城市景象的项目相比,世茂诸如此类的项目多达30座,而且都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成为自救路上重要的一环。

10年疯狂扩张,换来今天“一地鸡毛”

说起当今的中国足球,球迷喜欢用“一地鸡毛”来形容,而背后最大的金主——房地产企业,如今的处境用这个词形容也再恰当不过。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世茂在北京已经是明星楼盘的代名词,其后扩展到上海,并在2000年两次借壳在A股和港股上市,到了2010年,世茂一举跻身中国房地产Top10行列,此后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2010年——2020年的10年间,世茂先后斥资200亿收购了多家房企股份,大举并购且拓展20余个大型项目,这也促使2020年的销售达到历史新高,开创了半年1353.53亿的销售纪录,2年时间营收增加58%。然而好景不长,更像昙花一现的高光,适逢中国房地产面临诸多新政策的调整,加上一场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变得低迷,房地产领域开始了一场新的洗牌,世茂自然也难逃厄运。

并购的背后,往往是疯狂扩张随之而来的资金杠杆,一旦失去平衡,所有的危机都会一一凸显,而业绩是唯一能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危机的良药,如果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接下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会把企业逼进死角,最后无力回天。世茂的巨额债务危机,其根本原因都和其他同行一样:短期债务逼近,银行断贷;业绩下滑,现有的项目无法顺利转手,运营举步维艰。

结语:房地产过去20年是最辉煌的爆发期,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接二连三的爆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开发项目越来越少,现有的项目仍然需要材料、薪资等成本投入,就算企业采取拖欠工程款、降薪、裁员等措施来降低成本,也无法挽救大厦将倾的危局。世茂的困境也只是众多爆雷房企的缩影,房地产靠业绩来拯救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业绩、销售陷入僵局,甩卖和“瘦身”还得看是否有人接盘。在整体萎靡的大环境下,昔日行业“白衣骑士”变身“泥菩萨过河”,又有谁能成为房地产的救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