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股份突然“出轨”,80亿金娃娃引发血案!
A股再一次重启自我审视,而这一次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告!
一个离奇的跌停
5月27日,A股市场上演了颇为离奇的一幕。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则公告。5月26日晚,上市公司盐湖股份(000792.SZ)发布公告称,拟投资70.82亿元,新建4万吨/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包括新建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年产2万吨氯化锂,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为24个月,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按理来说,扩产大项目本是利好消息,但5月27日,盐湖股份在高开1.39%后震荡走低,收于30.90元/股,跌了2.71%。
这还不是最离奇的,更令人疑惑的是,另一个盐湖提锂概念股科达制造(600499.SH)股价突现闪崩,当天大跌9.95%,距离跌停仅一步之遥。这个跌幅,直接让科达制造跌上了当天的龙虎榜。
这两家公司,都是市场上大热的盐湖提锂概念股。笔者查阅了一下财报,这两家公司近期的业绩增长势头都很猛。盐湖股份,2022年一季度营收约76.17亿元,同比增加152.5%,净利润约34.97亿元,同比增加341%。
再看科达制造,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43亿元,同比增长20.36%;归母净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了372.6%。哪怕是2021年度,科达制造营业收入也是同比增长34.24%,净利润同比增长284.6%。
是什么导致了这两家公司市值上的双输!
又是什么让投资者用脚进行价值上的投票!
两家基本面稳定、且业绩势头如此猛的上市公司,为何在一个扩产公告的影响下,纷纷下跌,甚至逼近跌停?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隐情?
盐湖股份的“神操作”
要解开这些疑惑,蓝科锂业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结”!
工商资料显示,盐湖股份和科达制造的主要交集,是一家名为蓝科锂业的公司。在这家公司的股权架构里,科达占48.58%的股份,盐湖则占51%股份。
而科达制造大跌的原因,正藏在盐湖股份5月26日晚发布的公告里。
公告显示,扩产新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盐湖股份察尔汗钾锂工业园区内,投建资金将通过盐湖股份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
也就是说,盐湖股份此次扩产选择在公司察尔汗钾锂工业园区内,即盐湖股份本身的项目,而非子公司蓝科锂业。
这也正是科达制造投资者所担心的——盐湖股份的扩产项目只在项目建设、人员、经验方面涉及同蓝科锂业合作,双方在投资参股以及产业方面并无合作。
资料显示,去年蓝科锂业实现营业收入18.53亿元、净利润9.14亿元,作为主要股东之一,科达制造就此确认投资收益4.44亿元,在全年净利润中占比不小。
此外,根据华安证券研究所的测算,预计2022—2024年,蓝科锂业碳酸锂销量分别为3.2/4/5万吨,预计利润将达到80.4/95.1/107.6亿元,对应科达投资收益为35.0/41.5/46.9亿元。
其中,2022年蓝科锂业碳酸锂带来的预计利润将达到80.4亿元,也就是80亿金娃娃!
▲图源华安证券研究所
投资者的担忧显而易见。但笔者翻阅来龙去脉后,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有人提到了一个重要信息——
早在2010年5月,蓝科锂业与盐湖股份曾签订过一份排他性合作协议,规定盐湖股份充分保障蓝科锂业卤水供应30年,且各方不得单独与其他企业进行吸附法卤水提锂技术的合作,如对外合作,须由蓝科锂业作为唯一的对外合作方。
协议另外还规定,如牵涉到以吸附法卤水提锂专利技术出资时,对技术出资所产生的收益分配,两大技术入股股东可在原分配比例的基础上共增加15%的收益分成。
换句话说,早在2010年,蓝科锂业就和盐湖股份签署了排他性协议,不但盐湖股份的卤水供应蓝科锂业独家生产,而且对外技术合作一律只能以蓝科锂业出面,技术入股的收益比例为15%。
但盐湖股份接下来的“神操作”,令人大开眼界。
2016年6月21日,盐湖股份与比亚迪、深圳市宏达同实业有限公司签署了《盐湖锂资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共同设立一家新公司从事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盐湖股份确保老卤水唯一供给新公司,并由新公司收购盐湖股份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蓝科锂业51.42%的股权。
到了2017年3月15日,比亚迪公告称,新公司“青海盐湖比亚迪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已于2017年1月3日完成工商登记并取得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也就是说,盐湖股份明明和蓝科锂业签署了独家卤水供应协议,转头却和比亚迪成立了另一家合资公司,从事与蓝科锂业一样的卤水提锂业务。
有意思的是,几年过去了,盐湖股份与比亚迪合作的这家公司一直停留在中试阶段,没有看到令人惊喜的成果。
这还不是终点,最新的一次,也就是5月26日晚间的这则公告,盐湖股份又计划投资70.82亿元锂盐扩产,这一次准备自己单干。
如此一来,我们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盐湖股份的“神操作”——
在与蓝科锂业签订排他性合作协议的情况下,与比亚迪合作后,又准备自己干。
好一个突然“出轨”!
笔者想问一下盐湖股份,作为一家市值1600多亿的上市公司,如何能罔顾基本的商业诚信,多次违背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盐湖股份股东人数为22万多。频繁搞这样的“神操作”,让这20多万投资者如何相信你?上市公司的公信力何在?
也正是盐湖股份这波令人大开眼界的“神操作”,把科达制造和它的8万多股东坑惨了。
一个核心问题
蓝科锂业和科达制造的渊源,还得回溯到2017年。
那一年,主营陶机业务的科达制造战略入股蓝科锂业,跨界盐湖提锂,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资料显示,蓝科锂业主营业务为从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卤水中提取碳酸锂并销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盐湖提锂公司之一。2010年,蓝科锂业从俄罗斯引进吸附剂的技术,此后产能逐步扩张,已实现碳酸锂年产能3万吨的规模。
这背后,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市场。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锂的需求越来越大。去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从5万元/吨左右一路飞奔,今年一季度报价一度突破50万元/吨,目前仍维持在高位。
中国的锂资源整体储量排名全球第四,并不算太低,但有70%左右的锂资源储量是以盐湖卤水的形式存在。因此,盐湖提锂技术是我国锂盐供给的一个重要保障。
察尔汗盐湖正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地处柴达木腹地,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目前探明的氯化锂储量超过1200万吨。
远见笔谈的程墨,同时曾是科达制造股东,亏了上百万后曾说过:
“盐湖提锂这个技术工艺,有点像大家非常熟悉的碳纤维生产工艺,科学原理大家都懂,技术资料包括设备、工艺网上铺天盖地,但是,每个盐湖的成分有很大区别,锂含量也大不相同,因此各家的技术工艺都独一无二,且高度保密。
说得通俗点,无数研发团队长期研究不同盐湖的锂盐提取工艺,但真正搞成有商业投资价值的成熟工艺者并不多,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理学硕士,我相信搞成功的除了有深厚的研究功底,运气和偶然性在其中占有相当大成分——科技发明很多时候真靠运气,当然这个运气建立在长年累月的扎实研究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蓝科锂业对提升中国锂行业乃至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能否起来,直接就决定了我们国家能源的安全能否保证!
而身为蓝科锂业大股东的盐湖股份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新项目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触达,技术的积累,供应链的配套,核心工程人员的培养哪一项不需要时间的沉淀,如果直接拍脑袋式的大跃进,最终如果出现恶果谁来负责?
实际上很多企业没有做好的真实原因就在于管理层本身,毕竟只有上大项目才有大业绩,可是这个大项目到底可不可行,合不合规,有没有按程序那就是静待下一步分解了。
如果企业管理者都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想法,那么不仅是对上市公司股东的不负责,更是无颜于当地老百姓和领导们的重托!
管理层实在不行还可以换个工作,可是这么多员工,这么多的股东,还有当地管理层及老百姓的未来谁来埋单?
七十亿可不是七十块,不是吃个快餐订个外卖就可以轻松解决的!
而且管理层不顾合同法的对外公告,更是直接给当地的品牌形象造成巨大的影响,更不利于长远的招商引资发展,不知道这些盐湖股份的管理层有没有认真去想过!
实际上在新能源的热风吹拂下,盐湖股份在暂停上市一年多后重新上市,摘掉了ST的帽子,并一路飞升。
按照常理,作为蓝科锂业的大股东,盐湖股份应该将这个重要子公司继续做大做强,实现更大的突破。但谁也没想到,盐湖股份却不顾独家卤水供应协议,先后玩出了组建其他合资公司和自己单干的戏码。
管理层难道是只顾自身“业绩”,不顾合作伙伴,不顾22万股东,更不顾当地老百姓的重托?
尾声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也很骨感。
一方面,盐湖股份参股的盐湖比亚迪公司,虽然规划有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六年时间都快过去了,仍处于中试阶段,还看不到成果。
历史尚在眼前,新的悲剧仿佛就要上演!
笔者查阅了盐湖股份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青海省国资委出资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作为这种重大的投资项目,审议程序上应该是:盐湖股份党委——董事会——青海省国资委报备——股东大会(国资代表参会表决)。
而非常为难的事情是,根据盐湖股份第一个合作协议排他性的违背,盐湖股份的决议如果成行那么将会构成实质上的法理违约。不知道盐湖股份的管理团队给各大监管层出了一个何等的难题!
这一切,科达制造的近10万股东以及盐湖股份的22万个股东都将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